◆编者按


  故土情深。人们对自己脚下的土地都有着血脉相连的浓烈情感、深深牵绊。《衡水日报》在一代代记者编辑的努力下,忠实记录着这片热土的成长轨迹、蜕变发展。今天这篇报道,记者以独特的视角、饱蘸深情的笔墨,勾勒着自己与这座城市相依相伴的成长之路、希望无限的美好期许,浸润其中的,是奋斗与汗水、实干与付出。


 1996年7月19日《衡水日报


    当当当当——呜——轰隆!


  年初,正月里年味儿还没散尽,家门口的怡水园再次响起了“施工交响曲”。


  每天进出小区,我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试图从围挡间隙窥见园内的变化:是工人们正在移栽银杏树苗?是要铺设新的透水步道?还是那个亲水平台即将改造?


  自2004年开园至今,怡水园已走过21个年头。回想着公园的历次改造,突然惊觉,从青涩的大学生到鬓染霜华的中年人,从旁观城市发展的市民再到城市变迁的记录者,自己在这座城市里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


  生于冀州,居于衡水,作为“多半个”衡水人,我在二十多年后才得以细致地打量衡水,打量衡水湖边这座美丽宜居的小城。


  


  衡水之名,最早见于记载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禊于衡水之滨”的《南巡碑》。漳水曾在今冀州区境内拐向北流,古人称之为“衡水”(“衡”通“横”,意为横向流动),后沿用其为行政区划名称。唐朝诗人王之涣在任衡水县主簿期间写下《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又因原衡水县在西汉时属桃县,其县城固有桃城之称,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的时候,原来的县级衡水市改为了桃城区。


  既有碧水又有桃花,虽然历史记载很美,但“起步之初”的衡水,实在和“美”搭不上边。“那时候衡水没有一座楼,没有公园,只在老城里今天的胜利东路上有二三百米长的一段油面路,轧得坑坑洼洼,大街上堆着粪堆,猪鸡狗乱跑,尘土飞扬,纯粹就是一个‘衡水村’。”(见2002年6月4日《衡水日报 ·晨刊》B2版《生机满眼日日新》)“建市初期的衡水市,破墙矮房,孤零零戳在大街上的几个‘火柴盒儿’,高也不过三层。要说那街道呀,简直没法走,四下不通,道路不平,‘晴天一街土,雨后一街泥’,许多来衡水探亲办事儿的外地老客儿都说是‘衡水村儿’。”(见1992年5月22日《衡水日报》2版《从“村”到市的变迁》)


  这种状况直到1982年建立县级衡水市之后才得以改观。1983年,衡水有了第一个公园——中华公园,“逛公园去”,人们第一次说出城里人说的话;1988年,衡水耸立起了第一座高楼——滏阳大厦,大伙儿有事没事都要去尝尝坐电梯的滋味。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拓展延伸,衡水初展现代化小城的身影。


  记得我第一次去衡水,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和堂妹到衡水走亲戚。1993年的衡水城区,用今天的眼光看还是有些落后——当时基本按照县级市的框架发展,市区人口规模不到15万人,面积仅17平方公里左右;市区内占地2000亩的平房、占地4000亩的13个城中村,仍给人一种“衡水大村”的感觉。亲戚住在电厂家属院附近,站在楼上,向人民路方向看还有些城镇的模样;向北看,则全是绿油油的庄稼地。但在乡下孩子眼里,人民路上两层的百货商店、玻璃柜里五颜六色的塑料花,已经让我眼花缭乱。那会儿觉得,衡水就是天底下顶繁华的地方。


老火车站

建设中的前进大街

昔日怡水园


  


  时光流转,岁月悠悠。2005年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衡水,有幸成为衡水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关注衡水成长之余,从老报纸上、同事口中,对我“缺席”的那段时光里衡水的变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1996年7月19日,《衡水日报》头版转发省政府《关于撤销衡水地区设立地级衡水市的通知》,向广大市民报喜。从地区升级为地级市,意味着更多政策与资源要素将向衡水汇集。撤地建市,打响了这座小城崛起的“发令枪”。


  1998年的初春,注定要载入衡水城建史册。一夜之间,人民路南、胜利路北、中心街东侧50亩地面建筑全部夷为平地,7.5万平方米的商贸中心破土动工。一个城建刚刚起步的“大农村”,有没有必要搞商贸中心?赞成者有之,反对之声更甚。为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衡水日报》专门刊发四期评论员文章,论述商贸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开辟“126工程报道”专栏,为中心街建设呐喊助威。


  时任衡水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杨新成正值夜班。每晚上班后站在报社六楼南望,商贸中心建设工地上空光柱交叉闪烁,仿佛能听到机械的隆隆声。特派记者每天发回的大量报道,送稿记者偶尔的几句议论,都深深打动了杨新成。在“126工程报道”专栏之外,他又亲自撰稿开辟“夜话126工程”专栏,饱蘸情感、满含喜悦,连续刊发了《美好的机遇属于谁》《艺高之人才胆大》等六篇评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当年10月底,商贸中心建成竣工,各门店陆续营业。实现了“工期五个月,投资七千万,收回一亿三,赚出六千万”的目标。


  “以商贸中心建设为发端开创的经营城市的道路,为衡水的建设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按照这条道路,继1998年实施‘126工程’之后,1999年到2002年连续实施了‘十大工程’‘621工程’‘642工程’‘平改楼工程’。总投资36亿元,新建扩建54条道路,改造了大面积旧城区,开发商住面积343万平方米,建设了滏阳水厂、污水处理厂,扩建了集中供热工程,开辟了5个市场,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区扩大了14平方公里。”(2002年7月10日《衡水日报》3版《小城春秋》)


  


  不必讳言,衡水是一座小城。每天在家与报社之间穿梭,从报社街到和平路西头,20分钟的骑行足以阅尽半座小城的风景。但小城有小城的美。小城如诗,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折射着改革大潮的涛声波影,总是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走,去滏阳河工地!”2008年4月那个春风轻拂的早晨,滏阳河边,戴着安全帽的工长指着图纸给我们介绍:“这里要修亲水栈道,那里建音乐喷泉。”突然想起初到报社时,老记者带我来此采访排污口,那时河边飘着死鱼的腥气,此刻却隐约嗅到了水草复苏的清香。


1998年3月20日《衡水日报》


  全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春风里,我的采访本画满了城市生长的轨迹:2010年10月1日,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经过改造提升后向市民重新开放,改造后的公园呈现“一轴、两带、五区”布局,新增水面16697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6902平方米;人民路作为贯通市区东西的主干道,经过拓宽改造后,没有了过去频频堵车的困扰;主城区20个城中村完成拆迁,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经过三年的努力奋斗,衡水的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35%提高到去年(2009年)的40%,市区基础设施工程完成量和投资额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


2008年8月25日《衡水日报》


  与此同时,一场变革悄然发生在衡水湖畔:经过十余年的保护性开发,衡水湖不仅水质跃升至Ⅲ类标准,鸟类种类从283种增至336种,更以“生态+”模式激活文旅、康养、绿色制造等产业,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带动3万名农民就业。2024年底,衡水湖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知不觉间,衡水,正悄悄从漳水的“水”变成衡水湖的“水”。


  3月22日,《衡水日报》头版发布重磅消息:《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近日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正式印发实施,衡水纳入石家庄都市圈。“差异化发展”“生态秀美宜居”……我的笔尖在这些陌生又熟悉的词汇下划出波浪线。


2025年3月22日《衡水日报》


  合上电脑时,晚风送来远处火车的鸣笛声。这声音与三十年前我在家乡田埂上听到的并无二致,但我知道,明天的衡水又将在某个工地刻下新的生长印记。


  最近几天公园施工声渐弱,围挡也陆续拆除,或许明天我该去看看。


巨吴渠大桥

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