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 始于一“面”,不只一“面”。藁城宫面制作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距今已传承千年,是藁城一大名产。如今,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宫面在保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
“拿到我家面以后你就看配料表,它的配料表只有小麦粉、水跟食用盐,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在石家庄市藁城区青竹宫面文化园直播间,石家庄市传承宫面有限公司厂长步俊英正在镜头前熟练地拿起一根煮好的宫面,双手拉直面条绕了几圈,面条依然弹性十足。伴随着亲切的话语和高品质的产品,直播间持续升温。
步俊英向记者展示直播间后台的数据:运营的直播账号“藁城宫面”粉丝已经突破23万,平均月销量达50万元,客户回购率达70%以上,不少消费者来自上海、广东、江苏、内蒙等地。
“最多的时候是两个小时卖了10万元,通过抖音、快手,包括传统的淘宝、京东,整个销售量能占到产能的1/3。”步俊英说,作为藁城宫面非遗传承基地,传承藁城文明,弘扬宫面文化是他们的使命。如今,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输出产品和宫面文化,不仅强化了品牌建设和推广,还让更多人认识了藁城宫面。
青竹宫面文化园是石家庄市传承宫面有限公司建设的农业休闲观光园,集生产、旅游、研学于一体,为藁城宫面搭建了展示展销平台。
步俊英说,去年接待游客1万多名,其中小朋友1000多名,他们专门成立了研学教室,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宫面,在劳动中对粮食有敬畏之心。
走进宫面生产车间,透过玻璃,记者看到,4米高的挂架上,粗细均匀的面条经过工人们多次拉丝,一排排宛若银丝的宫面垂落而下,场面十分壮观。步俊英告诉记者,一根藁城宫面要经过和面、开条、上轴、抻面、阴干等16道工序、30多个小时的“锤炼”。
藁城宫面对原材料的挑选也十分严格。藁城作为全国优质强筋麦发源地,培育的“藁优麦”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青竹宫面就精选“藁优麦”为原材料。步俊英说,除了保障宫面的原材料天然健康,制作过程中对温度、湿度、不同季节放盐量也十分有讲究,除了每年的7、8月份不生产,严寒、酷暑、雨雾天也不能生产。
藁城宫面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制作技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月,石家庄市传承宫面有限公司被授予第二批河北老字号。
如今,消费市场迭代升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青竹宫面顶着“老字号”的光环,并没有倚“老”卖老,而是积极探索创“新”。步俊英说,除了搭乘直播电商的快车,他们将紧贴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研发。“我们专门出了一款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酸辣汤面。未来,我们的产品会更多样化,粗的、细的、带料包的,加粗粮、荞麦的,让更多人吃得好,吃得开心。”
有流量,也有消费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是宫面持续发展的硬道理。目前,青竹宫面正在石家庄现代食品产业园建设一座占地30亩的现代化厂房,车间恒温恒湿,今年下半年即可投产。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原标题:老字号 新国潮|一根非遗面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