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沉睡的农村资产“活”起来、让农民办事更便捷?衡水市供销社用下沉一线的创新服务给出了答案。近年来,衡水市供销社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通过将交易窗口搬到农民家门口、田间地头,不仅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助力村集体增收超亿元,更让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服务下沉,农民办事“零跑腿”。为破解办理交易业务“路程远、时间紧、流程不熟悉”的难题,全市各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主动靠前服务,让“窗口服务”走出大厅变为“上门服务”。桃城区交易中心向乡镇派驻专职办事员,景县、阜城县交易中心定期组织骨干力量到乡村一线,搭建临时窗口,开展政策宣传与咨询、交易申请受理、交易服务协助等工作,通过“现场办、上门帮”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村办成事。深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农忙时节,根据小麦、玉米价格变化频繁且大多在田间地头出售这一现实情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交易鉴证服务,为当地村集体资产的交易提供了极大便利。
阳光交易,集体资产“增身价”。规范化、市场化的交易机制是服务的核心保障。市供销社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充分激活资产资源价值,促进农村集体增收。桃城区何庄乡疙瘩头村商业楼挂牌价166万元/年,通过进场竞价交易,最终以291万元/年成交,溢价率达到75.3%,合同期内总计为村集体增收2500万元;深州市辰时镇周龙华村集体承包地经营权出租项目2宗共85亩,底价为每年每亩750元,通过进场竞价交易,分别以1360元、1380元每年每亩成交,溢价率83%,为村集体增收26.41万元。交易过程中,乡镇领导与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全程监督,项目成交价格远超村集体预期,不仅极大提升了村集体的经济收益,还依托 “公平、公开、规范” 的交易机制,有效杜绝私下交易、暗箱操作,预防了基层“微腐败”的发生。
一线纾困,矛盾化解促和谐。服务不仅在于便捷和增值,更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基层矛盾。部分村因过去承包合同不规范及其他历史原因,导致进场交易出现阻力,进而形成信访隐患。对此,相关县级交易中心积极向有关当事人进行政策解读和沟通交流,使土地交易顺利完成,实现了村集体增收。例如,枣强县孟屯村 120 亩集体耕地申请挂牌交易时,因改造补偿问题引发纠纷。该县交易中心积极协调多部门,精准援引政策开展调解,用邻里情谊软化对立情绪,推动双方回归理性协商轨道,最终促成新老承包方和解,项目顺利完成交易,中心获赠“为民解忧”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