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户外护鸟工作面临持续高温的严峻挑战。保护区利用智能化技术设备有效应对这一状况,在提升鸟类保护效率与精准度的同时,也为户外管护人员提供了保障。



在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控中心内,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密切关注湿地深处的鸟类动态。屏幕上,红外相机录制的画面清晰呈现出青头潜鸭的育雏场景。“以往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得顶着烈日在湿地徒步巡查,一整天下来衣衫尽湿,且难以全面掌握鸟类状况。”衡水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副局长张余广坦言,如今有了智能设备的助力,大部分监测工作可在室内完成,人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情况大幅减少。


张余广介绍,保护区已部署4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采用伪装色外壳,既能24小时不间断捕捉鸟类动态,又不会对其造成惊扰。




湿地上空,户外管护人员正操控无人机按“300米高度、5公里/小时速度”的设定进行低空巡航,精准定位鸟巢位置及周边环境变化。“有了这些设备,省时省力,还大幅提升了鸟类监测工作的效率。”户外管护人员焦则明表示。


今年入夏以来,借助红外监测和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保护区已成功监测到42种鸟类繁殖巢。据了解,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除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外,还引入卫星遥感、智慧视频监控等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