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何以“著名”?

——为乡村振兴添加地名文化的新解法

本报记者 赵栋

  芍药村、梨乡村、菜园村……一个个地名,承载着枣强人民的集体记忆,也连接着村庄的过去与未来。

  枣强县553个村庄正在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诗人海子笔下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此刻化作冀中平原上绵延的阡陌,那些深嵌在麦穗与落叶里的乡愁密码,正沿着地名的纹路汩汩流淌。

  枣强县历史悠久,以“枣木强盛”得名,自西汉置县,享有“天下裘都、移民之乡、革命老区、道德高地”等美誉。乡村振兴战略下,枣强县“乡”字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地名备受关注。前不久,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的通知》,枣强县榜上有名,系河北省唯一。

  何为“乡村著名行动”?2023年5月,民政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枣强县积极响应,强化乡村地名服务,系统解决“有地无名”“有名无标”问题,为全县553个村制定地名方案,命名街路3099条、胡同(巷)1.8万条,并设置地名标志及门户牌;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地名信息,更好地发挥地名的导向作用。同时,为重大项目开设绿色通道,门牌证办理实现即时办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地名命名审批缩短至7个工作日。健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民政、公安、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定期交流地名信息资源,更新地名标志。实施三级动态管理,聘请553名巡查员定期维护地名标志,确保更新及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推动打通乡村“邮路、产业路、资源路”障碍,为企业下乡进村创造良好环境。

  有了详细的地名标识,就能以精细化治理方式,更好地服务乡村居民。枣强县地名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全县553个村的街路、胡同、门户均设置地名标识。王尧村是个苹果种植专业村,街巷整洁,路标清晰。“自从村里的无名路‘正了名’,快递员可以直接到户。一到收获季,不少游客通过地图导航慕名赶来采摘。”村民们开心地说。

  当乡村地名文化与文旅品牌建设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枣强县建有我省首个地名文化主题公园,陆续打造了大原书院、民俗文化步行街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同时发挥抗日战争印记馆、李林烈士纪念馆、赵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开辟了多条“红色乡村游”精品旅游路线。

  为做好地名保护,枣强县编纂了《根在枣强》《枣强乡村记忆》等书籍,拍摄25期“讲好地名故事、弘扬地名文化”主题短片。同时,枣强县探索“云上地名游”,将索泸河、南湖、北湖、大营镇等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景点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与网友相聚“云”端。此外,该县以“地名+品名”开发50多个地方特产品牌,如王尧苹果、嘉会熏鸡、流常老豆腐等。该县还依托“以枣得名”的优势,积极推广“马莲小枣”,建立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基地,采用多元销售方式,年销售额高达400余万元,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