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衡水市枣强县嘉会镇前十七户村,村道平坦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锣鼓声声,村史馆前孩童嬉笑追逐。一幅“村美、人和、风正、业兴”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
近年来,前十七户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环境改善、产业富民”协同推进,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深挖文化根脉,弘扬时代新风,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塑魂、以文化润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5年,前十七户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树新风 文明之花遍地开
“以前办红白事,比排场、讲面子,一桌酒席动辄上千块,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村民李春环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家都轻松了。”
这一变化,源于前十七户村持续推进的乡风文明建设工程。村“两委”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推行“党建+乡风文明”模式,成立乡风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前十七户村规民约》,明确“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文明准则,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党员带头,群众跟进。村里设立“孝善榜”,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用身边榜样引领道德风尚;开办“道德讲堂”,邀请乡贤、老党员讲述家风故事,传承孝道文化;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帮扶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让“有困难找党员、有服务找志愿队”成为村民共识。
如今,前十七户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减少80%,人情负担显著减轻,邻里纠纷大幅下降,村民满意度达95%以上,“讲文明、树新风”已蔚然成风。
文化传承留根脉 乡土记忆润人心
前十七户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村“两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愁”可感可触,让“根脉”代代相传。
每逢春节,村中舞龙舞狮热闹非凡;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敬老宴……一系列传统节日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
“我们村的锣鼓队可有名了!”村民齐爱新自豪地说,“每周都在广场上表演,快板、秧歌都是自编自演,既宣传党的政策,又唱出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为留住乡村记忆,村里还修缮村史馆,收集老物件、老照片,讲述村庄变迁故事;绘制文化墙,展现孝道文化、家风家训;打造文化长廊,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活的底色。”村党支部书记闫连民说,“我们希望通过文化传承,让年轻人记住乡愁,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整个村庄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
文明新风促振兴 和美乡村入画来
文明乡风,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良好乡风的滋养下,前十七户村环境更美了,产业更活了,村民更富了。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垃圾分类、庭院美化成为常态;志愿服务蔚然成风,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成为日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以前村里冷清,现在晚上广场上全是人,唱歌的、跳舞的、打鼓的,热闹得很。”村民闫丙武笑着说,“日子过得有滋味了,连夜晚都亮堂了。”
从“面子”到“里子”,前十七户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整洁的村容、红火的产业,更体现在淳朴的民风、文明的乡风之中。这里,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是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是村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文明润心田,新风拂乡野。前十七户村正以坚定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