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户村鸟瞰。


    村民跳广场舞。

    村民在凉亭里聊天。


初秋的冀南平原,微风拂过千亩药田,杜仲新叶泛着嫩绿的光。枣强县嘉会镇前十七户村,故枣路穿村而过,药材小镇文化广场上老人闲坐,百草园里孩童嬉戏,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徐徐铺展。


这个仅有348户、1196人的小村庄,近年来先后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森林乡村”等荣誉。今年,前十七户村更是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


一个村庄,何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脱颖而出?答案,就藏在这片土地的变迁里,藏在村民的笑容中,更藏在那股“人心齐、风气正、干劲足”的精气神里。


  家风润村 文明新风扑面来


“三个儿媳妇都挺好。我要吃什么她们就买什么,不叫生气,也没吵过架。”83岁的张大平坐在自家小院,说起儿媳们,脸上笑意盈盈。


在前十七户村,像张大平家这样孝亲敬老的家庭并非个例。近年来,村里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孝老儿媳”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引领道德风尚。每年重阳节,村里都要为老人办“敬老宴”,孩子们为长辈洗脚、献花,一桩桩小事,滋养着文明乡风。


“我们不搞形式,就从家风抓起。”前十七户村党支部书记闫连民说。村“两委”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写入村规民约,明确婚丧宴席标准,杜绝铺张浪费。一本泛黄的《红白事记录册》,由老干部专人登记,监督落实,村民纷纷点赞:“负担轻了,人情味反而更浓了。”


与此同时,村里组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关爱老人、政策宣讲等精准服务,打造“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文明氛围。


  产业兴村 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文明的根基,是百姓的幸福生活。前十七户村曾是传统农业村,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答案是:靠土地,但不困于土地。


村“两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本草苑、裕丰源、红丰养殖三大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1300亩,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村民每年稳定拿租金,村集体增收27万元。


更关键的是,园区为村民打开了“家门口就业”的大门。120名周边村民在药田、养殖场务工,人均年增收7500元。“以前种地一年挣不了多少,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在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的基础上,前十七户村推动“药旅融合”:建设占地1亩的百草园、2500平方米药材小镇文化广场、1700平方米生态公园,配套六角亭、景观树、停车场,打造集观光、研学、休闲于一体的嘉会镇中草药示范区,带动全镇20个村连片发展,成为“嘉会万亩生态园林观光区”的重要支点。


“产业活了,村子就活了。”闫连民说,“我们不仅要种出好药材,更要种出好日子。”


  乡贤治村 “五老”力量显担当


村庄治理,难在“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前十七户村的秘诀,是激活“乡贤”力量。


村里成立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组成的“五老”调解室,设立“十户长”网格,构建“村党支部—网格员—十户长—群众”四级治理体系。


去年冬天,两兄弟因耕地边界闹矛盾。老干部闫连新翻出泛黄的土地档案簿,多次上门调解,最终按原始记录重新划界,兄弟握手言和。“五老”讲情理、懂政策、有威望,村民信服。


在重大决策上,“五老”更是“智囊团”。药材基地承包时,老教师李新环提出:定价要兼顾市场行情与村民利益。最终,500余亩沙河地以每亩500元价格整体外包,既吸引企业投资,又保障群众收益,方案高票通过。


镇司法所、综治中心、派出所还与村调委会联动,建立“每周排查、会商调处、联动联调”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生态美村 宜居宜业绘新景


文明,也写在村庄的“颜值”上。


近年来,前十七户村累计硬化便道胡同3460平方米,种植景观树150余棵,修建挡土墙320米、停车场500余平方米,实现“户户通”、垃圾日产日清。村东的生态公园绿树成荫,村北的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村民茶余饭后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百草园辨识药材,其乐融融。


“以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是‘出门见绿、抬腿见景’。”村民李大爷感慨。


获评“全国文明村”,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闫连民表示,下一步,村里将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公共设施有人管、卫生保洁常态化、绿化养护有标准。


同时,他们将深化“药旅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百草园和药材小镇文化广场,打造集种植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中草药研学基地,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荣誉挂在墙上,更得落在地上。”闫连民说,“我们要让文明成为习惯,让美丽成为常态,让前十七户村不仅‘一时美’,更要‘一直美’。”


 (本组照片由枣强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