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衡水人民与电的故事,也经历了从煤油灯到电灯、再到新能源存储的时代进程。63年来,《衡水日报》的一篇篇报道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印刻着衡水人的用电史,记录着这个地方一步步从传统走向现代,最终迈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宽广大道的坚实步伐。
每天清晨,衡水大地慢慢苏醒,人们开始投身于各种繁忙之中。暮色四合,万家灯火渐次亮起如繁星闪烁,街头巷尾热闹异常。昼夜轮转间,看不见的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须臾不可或缺。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日常生活中电力带来的种种便利,几乎快要忘却,父辈曾经历过油灯照明的艰辛岁月——
1964年3月26日《衡水群众报》
从油灯到电灯:衡水的夜晚亮起来
1983年12月18日《衡水日报》刊载《让煤油》一文——“一天下午,一位女顾客到景县青兰供销社买煤油,不巧,煤油刚卖完,顾客焦急地说:‘晚上一点油都没有了,孩子还要做作业。’售货员崔文霞忙关切地说:‘大嫂,你先别着急。’说罢回到自己宿舍,拿来两瓶煤油递到顾客手中:‘这是我昨天买的,你急用,先拿去用吧!’顾客接过煤油,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1983年12月18日《衡水日报》
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之前,衡水乡村的夜晚大多是被煤油灯微弱的光芒照亮。在枣强王均乡同进村,86岁的康守业老人回忆:“我上完小(小学教育阶段)的时候,全家共用一盏‘美孚灯’,灯芯捻到最小,火苗像黄豆粒一样,写作业得凑到灯罩口。”
煤油灯由玻璃罩、灯芯和煤油组成,通过燃烧煤油来发光。结构虽然简单,却曾是人们主要的照明工具,几乎家家都离不了。
新中国成立后,衡水县城迎来了通电的时代。1950年6月,由政府投资的衡水第一家发电厂(原衡水发电厂),于衡水县城关问津街南端、安济桥西北侧100米处开始兴建,1951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老河东区域的部分地方开始使用电灯了。尽管不是全天候供电,且由于各种原因一时难以普及,却开启了衡水市用电的历史。
1957年初,石家庄井陉矿区的凤山电厂迁到衡水并扩建,厂址位于衡水火车站(红旗大街北头)西侧,石德铁路以南。这个发电厂被命名为“衡水县发电厂”。
1964年3月26日《衡水群众报》1版刊发《衡水发电厂荣获全国先进企业称号》一文:“衡水发电厂,是个设备简陋,只有一台锅炉一台发电机、一百多职工的小型发电厂。但是,从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投入生产,到今年三月二十五日,已经安全运行了一千九百七十四天。创造了全国电力工业安全运行的最高纪录,最近,被评为全国电力系统先进企业,荣获了中央水利电力部授予‘先进企业’的奖状。前些天广西、江西、内蒙古、河南、天津等地电力工业部门先后前来参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力对于大多数衡水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家庭和重要场所才能享受到电灯带来的光明。伴随着衡水发电厂的发展,衡水逐步迎来电力的春天。电线杆一根根竖起,电网线路一点点延伸……1982年1月25日《衡水日报》1版刊发《衡水县农村千多户安电灯》,记载“入冬以来,衡水县农村社员纷纷购买电料,安装电灯。在县电力局的支持下,到目前已有一千五百户用上了电灯,实现了多年‘点灯不用油’的愿望。”
衡水地区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
1991年6 月20日《衡水日报》
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变电站数量迅速增加,农村用电范围逐步扩大。1982年7月14日1版报道,当时的衡水地区“用电公社已达二百二十八个,占全区公社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六。用电大队三千五百四十八个,占大队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一。用上电灯的社员达十六万六千一百多户,占全区总农户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六……”
从列车发电到村村通电:电力带来多彩生活
翻阅老报纸,发现一则“第八列车发电站供稿”的科技新闻:“水利电力部第八列车发电站……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经过反复试验,试制成功水膜除尘器。”(1973年5月14日《衡水日报》3版)
列车发电站,又被称为“火车上的电厂”。1950年10月,北京电管局接到命令,把一台英国制造的2500千瓦快装机改造为列车电站,紧急驶往安东(今丹东),为志愿军保卫鸭绿江大桥,为前线指挥部、雷达站和机场提供电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列车电站。此后,在大庆油田开发、唐山抗震救灾、三峡大坝建设等重要节点,列车电站都曾经出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63年8月,特大洪水席卷衡水。火车站附近的发电厂被淹,丧失发电能力。这时,在问津街处的老发电机组被重新启用。直到1963年底,衡水发电厂才恢复生产。其间为了抗洪,中央调运第11列车发电站支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随着衡水地区棉纺厂、衡水县化肥厂等工厂企业用电规模提高,衡水本地发电再次出现供不应求。1967年,水利电力部第八列车发电站开进衡水,开始向路北区域供电,直到1979年3月停止发电,5月调离衡水。这第八列车发电站,就是上文那篇科技新闻的供稿单位,厂址位于火车站北侧地区交通局工程处院内。
另外,列车电业局第34列车电站曾于1975年来到衡水,1976年10月正式发电,1977年调离衡水,位置在育才街东侧石德铁路以南。
也就是说,历史上有过三列列车发电站在衡水停留和供电。
在改革开放前,列车电站对衡水、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电网分布日趋合理与完善,煤耗高、污染大、容量小的列车电站完成了历史使命。1982年,水利电力部宣布列车电站解散。自此,列车电站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那时的《衡水日报》经常刊发关于如何选购电视、风扇、电热毯的文章,显示电器类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消费逐渐从基本需求向多样化转变。
上世纪80年代,衡水陆续建成多座变电站,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全域村村通电创造了条件——
1991年6月20日《衡水日报》1版登载,“今年以来,阜城、景县、枣强21个无电村用上了电,从而实现了全区村村通电”。
日渐充盈的电力,让无数家庭点亮了电灯,孩子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动画片,成为那个时代最温馨的画面。“我小时候奶奶家经济条件稍微好点,就买了电视机,黑白的。一到晚上,半个村的小孩儿、大人都带着凳子来看电视。夏天,电视机就摆在院子里,《西游记》《雪山飞狐》等,都是热播剧!”故城县西半屯镇天水屯村的于青春回忆说。
尽管那时电视画面有些模糊,信号时常不稳定,有时会突然断电,但对人们来说,这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断电时昏黄的烛光和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等着来电的场景,成为很多人心中美好的回忆,见证了那个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也让人们铭记着那份简单而真挚的快乐。
衡水的电力建设继续一步步推进。1995年在小辛集建成的新衡水电厂,作为当时华北地区重要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为衡水乃至北京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电,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光明,还有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前进动能。
火力发电
从实时输送到新能源存储:绿色转型开启电力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衡水紧跟时代,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施从“煤电”到“绿电”的转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衡水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存储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光伏发电
2016年12月,位于枣强八里庄的衡水市首座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18年12月,衡水首座风电站正式投运……2024年8月6日《衡水日报》1版《衡水中湖光伏电站发电量超6000万千瓦时》写道:“自2022年6月30日投产发电以来,衡水中湖光伏电站实现节约标煤1.86万吨,减少碳粉尘排放2.1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4.9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8.2吨、氮氧化物排放25.8吨。”据国网衡水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5年2月底,衡水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449.08万千瓦(含储能),占总装机容量的76.38%。
光伏电站不仅为衡水提供了清洁、可再生的电力,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21年5月6日《衡水日报》1版刊登《冀州1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运行》,“探索‘光伏+农业+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坚持‘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探索谷子种植示范区、高粱种植示范区、油菜种植示范区、苜蓿种植示范区、灵芝种植试验区和射干、白芷、防风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逐渐形成功能农业、牧养结合、生态养殖、中药材种植四大产业,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群众致富增收。”
2024年8月6日《衡水日报》
电力富余时储存电能,电力不足时释放电能,既能消纳不稳定能源,又能助力电网削峰填谷——新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是衡水电力转型的另一个亮点。目前,全市有7座百兆瓦级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正按照建设节点稳步推进,设计总装机容量1400兆瓦,其中故城、武邑的独立储能电站已经投用。特别是位于武邑经济开发区的独立储能电站,还是目前全国单体最大组串式储能电站项目,投运至2月底,已累计充放电3000多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17.8万吨!
电,带来的记忆是深刻的、美好的。从曾经的电力短缺到现在的用电“如丝般顺滑”,每个人、每户家庭都切实感受到了这份便利与美好,也看到了衡水向“绿”发展、向“新”而行的美丽画卷。
独立储能项目
记者手记
当年第一缕电光穿透黑暗,衡水大地仿佛被点亮新的希望。从煤油灯时代到新能源存储时代,伴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衡水人民的生活亦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无数心血和汗水,每一次变革都见证了这片热土对光明与进步的不懈追求。相信,更加充足的电力,将为衡水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我们的明天也会环境更优美、经济更繁荣、生活更幸福!
(本报记者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