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衡水的道路上,过去鲜见汽车的身影,而如今,滚滚车轮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火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货车、客运班车、家用小汽车……它们穿梭于城乡之间,拉动经济发展,为百姓带来舒适与便捷。《衡水日报》几十年来的报道中,记录了很多衡水人与汽车之间的故事,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见证着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衡水城区的路与车
马车是商贾的命脉,牛车则是农人的腿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衡水的经贸往来以及生产生活用品的流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交通工具。“早年间,马车、骡车是衡水人出行的‘全家宝’,婚丧嫁娶、赶集卖粮,全凭牲口的四蹄‘丈量’土地。”枣强县张秀屯村75岁的李纪山曾经给生产队养过马,自己家中也有骡子。他不无感慨地说,“这马啊,以前比儿子还金贵!”
引擎轰鸣:按下生产生活“提速键”
1963年衡水遭遇特大洪灾后,北京、天津及省内多地曾派汽车队来支援,协助运输救灾物资,当时的《衡水群众报》多有报道。灾后,客运班车开始恢复:“为了大力支援农业、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方便人民群众旅行,衡水专区运输公司决定从今天起恢复自衡水经由枣强、张秀屯通往卷子的客运班车”(1964年6月1日2版)。此后,跨县、跨区的班车慢慢增多,先是通德州、清河、东光等地,后开通至保定、天津的班车(1969年11月1日《衡水报》2版、12月27日4版)。“出远门串亲戚坐班车,车票就几毛钱。”故城县西半屯万庄村高金云回忆,上世纪60年代自己第一次坐车,是带三儿子去济南走亲戚,“当时也没什么礼物,提着颗白菜就去了。”
1963年12月3日《衡水群众报》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衡水机关单位的小汽车多起来,一些富裕起来的个体商户和企业主也开始购买汽车用于农业生产、商业运输和日常出行。
1984年11月21日《衡水日报》1版《小轿车开进农家院》,报道深县石象村农民齐中善购买“华沙”轿车用于联系业务、日常出行的新鲜事。没过几年,已有“58辆农民自家的小客车奔驰在故城县23个乡的公路上”(1988年1月1日2版)。
1988年1月1日《衡水日报》
1994年国务院发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2001年,轿车开始快速进入中国家庭。
2004年3月30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电脑、手机、小汽车已成为冀州农民“新三大件”:“在‘全国小康示范村’漳淮乡(现北漳淮乡)北内漳村,平均1.3户拥有一台电脑、2.2户拥有一部手机、20户拥有一辆小汽车”;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辆,“大型私家车是十年前的3.5倍,小型私家车是十年前的4.3倍,而且档次也在逐年提高”(2006年4月4日4版);2007年4月,本报联合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在休闲广场举办“衡水市首届汽车展销会”(2007年4月16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
2007年4月16日《衡水日报·晨刊》
2009年,国家出台力度空前的财税政策,鼓励汽车下乡。衡水也享受了政策“红利”:“2010年景州镇发放汽车下乡补贴资金98万元,使396户农民受益”(2011年6月14日A3版);冀州枣园村党支部“号召村民通过合伙、入股等形式,购进了大型旋耕机、收割机、农用汽车、微型客车等30多辆”(2011年1月14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
如今的衡水街头,车轮滚滚如潮。有些人的SUV后备箱里放着折叠自行车,“最后一公里”骑行解决;退休职工买了老年代步车,车里载着广场舞音箱;而货车司机的驾驶室里,导航地图闪烁着全国交通路线——从前马车一天走不出的县城,现在成了手机APP里的一个起点。
汽车配套产业:创新驱动下的“零部件强市”
走进故城县河北星月制动元件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着全自动热压机、自动研磨机、自动包装线等一系列先进生产设备。一块块铁锭经过研磨、机加工、喷涂等工业流程,变身汽车刹车片,销往各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汽车在衡水逐渐普及,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在这片土地上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为衡水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故城县的摩擦材料产业由此起步。
1988年8月11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故城农民申丙忠创办生产各种汽车刹车片的个体企业,在有关部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产品成功上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天津大发汽车制造厂等汽车制造厂家都争相订货。”2001年6月22日2版报道,故城星月制动元件公司“经中国汽车协会严格审核和评选,成为中国刹车片摩擦材料五强企业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故城摩擦材料产业已形成规模。目前该县获得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产品CCC认证的企业有46家,数量约占河北全省的90%、全国的10%左右,成为我国四大摩擦材料生产基地之一。系列产品与60多种汽车车型实现主机配套,出口到欧洲、非洲、拉美等世界各地,实现年产值15亿元。
有“玻璃钢之乡”美誉的枣强县,曾大力发展玻璃钢汽车部件生产。“以玻璃钢为主要材料生产汽车车身和部件,重量轻、强度大、耐冲击、隔音、隔热、耐腐蚀,各项性能均比金属材料好,是国外汽车制造行业广泛采用的先进工艺。1987年,枣强县玻璃钢汽车部件厂开始研制这一新产品……成为河北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中唯一能够生产玻璃钢汽车车身和部件的专业厂家”(1992年8月1日1版)。
1995年3月23日《衡水日报》2版刊载《“金马”占领北方市场》,“河北金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枣强县的一家乡镇企业……他们在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的支持、鼓励下,先后与清华大学汽车系、航天部超微型汽车课题组等科研单位挂钩,研制生产了JM1010S,XT6400等微型汽车,年生产能力5000辆左右,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山东、山西、辽宁、天津、石家庄等十几个省市。”
阜城县机动车相关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春节期间,一辆辆乳白色微型小汽车从地处古城镇的阜城县二机厂大院驶出,引起过往行人的关注。这就是阜城县二机厂送给农民兄弟的新年礼物,最新研制成功的‘天野’牌农用微型汽车……产品一经上市,便订出20多辆”(1992年2月10日1版)。
1992年2月10日《衡水日报》
如今,凭借深州河北瑞丰动力、故城县河北星月制动、阜城县河北晶耀汽车灯具、景县河北远大汽车制造等一批行业“单打冠军”的爆发式成长,衡水打造出了一条覆盖汽车动力系统、制动安全、智能装备、车灯模组的全产业链条,成为活力迸发的华北汽车配套产业高地。
星月制动
远大汽车制造
阜城汽车灯具
“油转电”加速跑:百姓尽享绿色低碳新生活
进入21世纪,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汽车行业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油转电”绿色革命。中国正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一次能源载体的更迭,更是人们汽车消费取向的转变。
后备箱集市
“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用车成本是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汽油价格。”许巍,桃城区人,2004年购入第一辆燃油车,今年年初增购电动汽车,他对油价感触颇深。
2005年3月26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报道当时油价情况:“……调整后的汽油成品油销售价格分别为,90#高标准清洁汽油(标准品)每升售价3.68元,93#高标准清洁汽油每升3.96元,97#高标准清洁汽油每升4.19元……”那时许巍月工资不到一千元,“每月加油要花费300多元,几乎占工资三分之一,确实贵。”他现在的工资涨了,可油价也“水涨船高”,月均花费600多元,依旧是笔负担。
今年3月,衡水市商务局等8部门印发《衡水市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对报废旧车购买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不同程度补贴。乘着政策的东风,许巍购买了一辆电动汽车,享受到各类补贴2万多元,更让他满意的是,“现在国产电动车有很多辅助驾驶功能,操控感觉很好,不少‘黑科技’领先世界,让人很有民族自豪感。”今年以来,全市汽车以旧换新已超7000辆,带动消费8.8亿多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增多,国网衡水供电公司主动作为,联合上级部门优化居民充电桩报装申请流程。“客户通过‘网上国网’App发起个人充电桩报装,输入登记备案的小区名称即可查询、调取‘允许施工证明’等相关资料,就能直接发起接电申请,业务办理时长平均缩短50%。”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营销部王冰说。
超级充电站
作为京津冀南部节点城市,衡水市积极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增加物流新能源纯电动车使用率,并配套完善相关停靠设施和充电桩(站)建设。如今,捷鑫冷链、菜鸟物流、衡东物流等企业,有力推动着城市绿色货运配送高质量发展。
从燃油到电动,从政策驱动到习惯养成,衡水汽车能源结构的蜕变,本质是一场民生福祉的升级。
当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里程焦虑”被新的电池技术破解,更多人意识到:选择新能源,不仅是跟上政策步伐,更是拥抱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动转型。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满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碳中和的未来。
记者手记
从畜力到智能,衡水的车辙中刻录着中国县域经济的突围轨迹。马车牛车退场、引擎为生产加速,到新世纪“私家车潮”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每个印记都堪称一部“微观经济简史”。几十年来衡水人与车的故事中,折射着改革开放至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步步跨越提升——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从小步快走到市场逐浪,高科技“新能源智驾”正载着这片热土奋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hb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