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踏入衡水东明古玩城,一阵清脆且富有节奏的“铛铛铛”敲击声悠悠传来,瞬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循声而去,便能看到一间满是竹艺扎刻作品的工作室。屋内,武邑县县级非遗项目张氏竹艺扎刻传承人张春晖正手持锤子,全神贯注地捶打着竹棍,专注地进行着扎刻组装工作。
在他身旁,古式凉亭精致典雅,鸟笼小巧玲珑,毛笔架、笔筒、鱼缸架、茶台……各类竹艺扎刻作品有序陈列,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背后的故事。而工作室中央那件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模型最为夺目,飞檐斗拱线条流畅,古韵十足,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妙完美融合,让人不禁为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张春晖正用自己的双手,赋予平凡竹子全新的艺术生命。
张春晖今年31岁,他与扎刻的缘分,始于幼时。“小时候,爷爷做蝈蝈笼时,我就蹲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那些秸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房子。”张春晖回忆起童年时光,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8岁那年,我完成了第一件秸秆作品,虽然很粗糙,但从那以后,扎刻就像一颗小种子,在我心里扎了根。”不过,成长的道路总是充满波折,初中毕业后,张春晖去西藏当兵,退伍后又四处奔波,从事电影拍摄的相关工作。直到2016年,成为消防员的他,生活安稳下来,那颗被埋藏许久的种子,才重新开始发芽。
张春晖利用工作业余时间,重新拾起了扎刻。但刚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材料的更换。由于高粱秸秆材料难找,他改用竹木棒。然而,竹木棒质地坚硬,开槽难度极大。剪刀、小刀、钢锯轮番上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的蝈蝈笼却歪七扭八。他向爷爷请教,对比尺寸、研究开槽距离,才发现是开槽尺寸有误。为了掌握扎刻技艺,他不仅查阅大量资料、翻看专业书籍,还上网加入了专业扎刻群,与全国的扎刻艺人交流学习,甚至和圈里朋友一起设计出微型电动台钻开槽工具,解决了行业难题。“看到大家用了都说好,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张春晖自豪地说。
扎刻的制作过程,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以他正在制作的1:30比例的《故宫角楼》为例,从去年11月开始制作,至今已经花了近三个月时间,才完成了一半,其间用掉了至少五六千根竹木。“制作角楼翘脚的时候,竹棒的弯度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稍微差一点,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张春晖皱着眉头,回忆起那些艰难的时刻,“但我这个人就是有股子倔劲,有时候晚上一投入,就做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接着干,一点都不觉得累。”
在张春晖心里,扎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蕴含着深厚智慧的学问。“每根竹棒的直径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这‘扎’和‘刻’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是榫卯结构的独特呈现,还涉及几何学、结构力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张春晖认真地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我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谈到未来,张春晖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他说:“我想把更多地标性古建筑做成竹艺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扎刻的美。如果有机会,还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扎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张春晖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为古老的竹艺扎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人去关注和传承这份珍贵的非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