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走进枣强县唐林镇王进伯村,干净宽阔的道路、鳞次栉比的屋舍、绿意盎然的庭院展现在眼前。近年来,王进伯村积极盘活现有资源,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示范引领、长效管理,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环境优、乡风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兴

鼓起乡村“钱袋子”


在王进伯村的南北两侧,一座座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种植的玫瑰香、夏黑、维多利亚等品种的葡萄成为了百姓们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王进伯村党支部书记王关水介绍,全村现有大棚21个、占地60亩,主要以种植葡萄为主,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与农户结成稳定互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大棚可年产葡萄18万斤,每亩增收2万元以上。秋后种植茴香,亩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


“俺出去打工不方便。以前,只在地里‘刨食’。自从有了合作社,空闲的时候就在大棚里打工,离家近还能挣钱,真挺好。”村民王洪军高兴地说。


“大棚为俺村提供了工作岗位。现在有40余人在大棚里干活,日均工资60元至70元,每年可务工7个月左右,年收入约1.4万元。”王关水说,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环境优

绘就乡村新画卷


立秋时节,暑气渐消。早晨或晚上,王进伯村的不少村民趁着农闲的间隙,聚在村头巷口话家常。“以前吃完饭就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大家更愿意出来走走、唠唠家常。”正在村口拉呱的村民王书顺说。


“俺村环境大变样,多亏了市住建局派驻的工作队。驻村以来,他们硬化了村内主干道2100平方米,安装防渗管道1500多米,修建了民心广场,建立了爱心超市,为村委会购置了空调、办公桌椅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工作经费铺设村内便道砖200米,更换路灯17盏,加装减速带4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健康义诊活动,满足了村民的健康需求。”王关水介绍。


“我们充分发挥住建局的职能优势,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全村硬化面积达到95%以上。同时,我们以抓乡风文明为契机,辐射带动人居环境长效治理工作系统推进,以家庭‘小美’聚合乡村‘大美’,形成人人参与、户户美丽、处处和谐的良好氛围。”王进伯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韩继明说。如今,王进伯村开门见绿、抬头赏花、起步闻香……家家户户热情高涨,争相装扮小院,一户一处景。


乡风美

引领文明新风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说明咱们乡村振兴的舞台会越来越广阔。”韩继明一番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说,接下来要组织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活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决定》,以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为切入点,结合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用大白话讲、用土话说,让大家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党的好政策。


志愿服务、义诊、百人饺子宴、主题党日……王进伯村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结合全村发展实际与村民们互动交流,给乡亲们讲政策、谈思路、说感受、聊发展,用身边“小变化”展示家乡“大发展”,切实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全面构建起共治共享、幸福王进伯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整洁笔直的柏油路、错落有致的果蔬大棚、笑容洋溢的村民……处处彰显着文明淳朴乡风,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正在王进伯村徐徐展开。“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俺有信心和大伙儿一起把村子变得更好。”王关水对未来信心满满。


编辑:闫海雪

来源:衡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