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贴春联,穿新衣,放花炮……自古以来,每逢新春佳节,中国百姓都沉浸在这些年俗传统带来的愉悦中,延续至今。穿新衣,一来为了新年呈现新气象,二来为了新年讨吉祥。“吉祥”二字,意为好运的征兆,代表着吉利和祥瑞。吉祥文化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长河中一条重要的支流,它的核心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
吉祥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总体说来,吉祥文化可以分为物体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文字吉祥、数字吉祥等多个方面。物体吉祥是以物托意,如在各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吉祥物;行为吉祥即用行动来体现吉祥的内涵,如婚嫁典礼、儿童抓周、开业庆典、动土奠基等等行为均属此列;逢年过节,人们见面互道祝福语即以语言表现吉祥;人们还赋予某些文字以特定的吉祥意韵,如福、禄、寿、喜等便是典型的文字吉祥;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也蕴含吉祥,从一到十、从百到万,一帆风顺、十全十美、百事亨通、万事如意,无不表达着吉祥的内涵。
几千年来,吉祥文化贯穿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头年的腊月到次年的正月,恰是一年中吉祥文化最为浓郁的时间段。此时,各地的春节用品市场都进入了异常红火的时期,对联、窗花、灯笼等各种充满喜庆氛围的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正月里,无论你身处城乡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喜庆的气息。人们纷纷换上新衣,亲友相见必互道一声“恭喜”,祝福新的一年里生活事业处处顺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则是以视觉的形象把祈求吉祥的愿望表现出来,这在装饰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吉祥纹样。吉祥纹样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宋元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在设计领域中人们将社会政治伦理观念、人伦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乃至宗教观念等,与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趋向于用图案来表现某种特定的含义。而到了明清,几乎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后来图案界就称之为“吉祥纹样”。
吉祥纹样在中国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建筑物到日常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吉祥纹样的身影。在所有承载着吉祥纹样的物件中,服饰最为特殊。它与人们最为贴近、如影随形,深入人们的生活,见证了中国人的喜乐人生。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朝代的服饰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风尚;服饰纹样作为服装不可或缺的部分装点着衣裳,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前人高超的织绣技艺水平,是中国璀璨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传统服饰上的吉祥纹样主要是通过象征、谐音、表号、文字等方式表达含义。
具体而言,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具体形象(象征体)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体现在服装上,龙凤纹在我国传统服饰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龙凤这些理想化的动物形象,并将它们视为氏族的祖先及保护神。龙在我国古代是太平盛世天下大治的象征。古代凤也称玄鸟,是我国古代东方民族的图腾。历朝历代,凤鸟都是象征吉祥如意、天下太平的瑞兽。
1982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国)墓的罗地龙凤虎纹刺绣纹样,是战国中晚期的刺绣珍品。该罗衣在皂色的底子上绣出龙、凤、虎等纹样,龙的身躯细长、肢体矫健,身体上的鳞片呈规律性的波浪状;而凤纹显得温驯秀美、气宇轩昂。龙凤虎纹刺绣罗衣绣工精细、构图匀称、色泽华丽,表现了楚绣的高超水平。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实物呈现,中国传统服饰上也常见牡丹纹样。牡丹花型丰满、色彩娇艳,人们常用诗歌咏赋牡丹,称牡丹是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唐代人最爱牡丹,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点明了牡丹在众多花卉中无可比拟的国花地位。在画家的笔下,盛唐时期贵妇身着牡丹团窠纹服饰,尽显雍容典雅。也因此,牡丹纹样成为唐代经典纹样,并在后世的服饰纹样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明代服饰上常见有缠枝牡丹纹样,清代则在折枝花、缠枝花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散搭花式的牡丹纹样。一直以来,牡丹作为一种吉祥的花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独有偶,葫芦、葡萄也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吉祥纹样。葫芦、葡萄不断开花结果,藤蔓不断生长,象征长盛不衰;中国民间还常将老鼠与葡萄组合在一起,因为老鼠一年多胎、一胎多子,这种“老鼠吃葡萄”的纹样组合形式,象征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不断繁衍,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繁荣的特征。再如灵芝纹,古代绘画常见仙鹤口衔灵芝,是因为灵芝在古代是贵重的药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象征着长寿,因此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吉祥纹样之一。又如石榴纹样,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美好的寓意,新婚夫妇常常把两株石榴种植在一起,称合欢树,象征着爱情;石榴内多子实,民间常将画着开口露子石榴的吉祥图称为“榴开百子”,寓意多子多福。
谐音手法即借用某些事物的名称,组合成同音词以表达吉祥含义,典型的代表是蝙蝠纹样。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把蝙蝠形象与黑暗、墓地等事物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蝠”谐音“福”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清代学者孟超然在《亦园亭全集·瓜棚避暑录》中说:“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但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与福同音也。”虽然自然界中的蝙蝠并不受欢迎,但它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服饰纹样。
通常,蝙蝠的造型有着多种组合形式: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的形式,名曰“五福捧寿”;蝙蝠和马的组合,意为“马上得福”;以红色的蝙蝠为缘饰,称“洪福齐天”;蝙蝠倒悬,名曰“福到”,蝙蝠叼着铜钱,意为“福在眼前”;描金边的蝙蝠飞在万字纹周围,是“万福金安”……由此看来,蝙蝠是我国传统装饰文化中值得骄傲的创造。蝙蝠本来的形象并不美丽,但是经过人们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使蝙蝠的形象具有充分的形式美。
此外,谐音的纹样再如蝴蝶。“蝶”的发音与耄耋之年的“耋”相似,耄耋是八九十岁的样子,意为年龄很大了。蝴蝶纹样因此带有长寿之意,常与其他的纹样组合在一起,起到装饰性的作用。
而表号则以某种实物作为特定意义的记号,典型纹样如八吉祥。八吉祥纹样是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吉祥的纹样也称八宝纹,寺院、法物、法器、服装中,多以此八种图案为纹饰,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今天在游览一些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时,常常可见屋舍的门窗上雕刻着八吉祥纹样。八吉祥纹样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也有以八宝捧团寿的图样。
纹样本无所谓性格,但是经过文人墨客的演绎就赋予它们以某些人类的性格特质。此即比拟,是指赋予纹样某些拟人化的性格,如在中国文化中享有盛誉的岁寒三友。明《渔樵闲话》曰:“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凋,梅迎寒开花,文人墨客咏绘它们“吹我月中笛,枝枝见清绝。半夜起松涛,香积一坡雪”“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绘画,在历史上更是数不胜数。松竹梅,原是自然间寻常物事,因文人赋予其性格,显得孤傲清贵。类似题材还有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通常用以比拟文人君子身上所带有的美好品格。
汉字有象形和会意的特点,一些汉字本身就是源于图像的简化,因而有文字和图案的双重性质。在设计创造纹样时,一些美术性较强的汉字形成纹样,民间称之为“字花”。
卍字、寿字、福字、喜字等都是我国传统服饰中常用的纹样。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以“卍”形为逆时针方向。佛教认为,它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卍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普遍作为吉祥的标志。
有说法认为卍形纹是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就已有了卍形纹。究竟谁是谁非,本文不作考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随佛教的传入,卍形符号在中国的流行和使用更为普遍了。
卍字四端向外延伸,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给人一种无限循环的感觉,这种连锁的花纹常用来表达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织绣这种纹饰的锦被称为“万寿锦”。在服饰上,卍字不到头的纹样往往会搭配其他的图案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如与“福”、“寿”、菊花、宝相花等组合成“万福万寿”“万菊”“万宝相花”等纹样。
“寿”字寓意着福寿绵长、寿与天齐等美好的愿望,是又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服饰吉祥纹样。当今一些老人适逢大寿,也会穿上织绣着“寿”字纹的服饰,以示吉祥。寿字纹可分为团寿、长寿、花寿三种:团寿字形呈圆形,字的线条环绕不断,寓意生命的延绵不绝,这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形式。长寿纹的字形是长条形的,意味着生命的长久。花寿纹是将寿字纹与其他吉祥纹样组合而成,如五只蝙蝠围绕着寿字又名“五福捧寿”。经过与其他纹样的组合再设计,纹样显得更加富贵大气,更具装饰性。
喜字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纹样。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古字形上面是鼓下面为口,表示人听到鼓声而高兴,意为欢喜、快乐。在装饰纹样中,喜字往往被写成双喜的造型,不过字典中并没有收录双喜字,因此严格地说双喜字只是一个装饰纹样。中国明清时期,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在婚庆时都会张贴上双喜字,甚至在服饰、被褥、生活器皿上也要装饰上双喜字。
吉祥纹样带有非常强烈的祥瑞寓意的指向性特征。所以要了解中国吉祥纹样,就既要联系纹样背后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历史传说,又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当吉祥纹样被织绣在服装上并穿着时,其寓意的指向性特征就与装饰性合二为一了。可以说,服饰上的吉祥纹样是将祈求好运的意愿表达到了极致,将吉祥穿在身上、与祥瑞相偎相依,是多么美好而令人愉悦啊!
编辑:李耀荣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原标题:穿在身上的祥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