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宅基种下新希望 闲院子长出“金娃娃”
——武邑县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助力村民增收探微
土地是中国人的根,宅基地则更是中国农民一种浓厚的故乡情怀。然而,在一些农村,却面临着部分宅基地、住宅闲置浪费和农村留守人员整体收入偏低、村庄面貌亟待改善的双重难题。
如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进而改善村庄面貌、促进农民增收?武邑县紧紧抓住2020年10月获批省级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县契机,把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作为节约高效用地、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三强化”开局、以“三保障”支撑、以五种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让农村闲房老宅生“金”的道路。
2020年底,农村宅基地改革对武邑老百姓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刚开始时,很多群众认识不到位、配合不积极。为了能将工作落到实处,武邑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引领、稳妥推进,试点先行、保障有力”的原则,从三个强化入手,打开了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他们研究出台了《武邑县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实施方案(试行)》,确定了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具体操作的工作格局。
——强化宣传引导。他们编撰农村宅基地政策汇编500余本,印发宅基地改革明白纸2万份,召开培训会16场次、培训1600余人。
——强化摸底统计。他们在全县524个村均设立调查小组,全面摸准核实农村宅基地信息,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宅基地台账。
打牢基础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武邑县又从三个层面入手,为农村宅基地改革的顺利推进找到了“保险绳”。
——资金保障。武邑县不等不靠,在积极争取省厅宅基地改革资金的同时,县级财政统筹资金900多万元,打捆用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充足的资金让改革有了底气。
——制度保障。他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实施意见》等5个改革性文件,严格宅基地规划、分配、使用、调整、收回、监管等政策要求,让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领导保障。获批试点县以来,武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分管领导坚持一旬一碰头、一月一调研、双月一调度,为指导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障。
在深入摸底、科学研判、保障有序的基础上,武邑县按照民意为先、效益为主、稳妥推进的基本思路,确定了18个试点先行村。他们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出了5种农村宅基地改革新路径,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园一伏”盘活模式——
大紫塔乡靳紫塔村,同许多当年的武邑农村一样,都是“空心宅残垣断壁、闲散地茅草半人高、村内垃圾乱堆”的模样。如今,经过农村宅基地改革,村庄面貌大变样,取而代之的是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和让人心旷神怡的小游园。
18个试点村先行先试,积极推进见缝插针式的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建设,不仅让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引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让村民和村集体得到了切实的收益:闲置宅基地与清理出的土地由村集体以宅基地所有权入股并负责前期投入,原住户以宅基地资格权入股,管理者负责日常管理;收益则采用由宅基地原住户、村集体、管理者各得三分之一的三方共赢模式。这一过程中,武邑县共拆除、平整残垣断壁6000余处,建设“三园”3000余处。同时,他们还在清理出的土地上建光伏电站,收益归村集体与原住户双方共赢。截至目前,全县今年共整合扶贫资金1700万元,扶持82个村集体建设光伏电站,村年均增收3万元。
“三园一伏”模式因适用性广、操作相对简单,迅速在武邑县众多农村推广开来。
“加工作坊”盘活模式——
在那些有一定产业、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村庄,“加工作坊”的盘活模式因收益较高,成为了首选。
韩庄镇国英家庭农场的“芽苗菜”生产项目是武邑的新兴项目,利用各种谷类、豆类种子培育出营养丰富、无污染、可食用的“芽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芽苗菜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投资小,周期短,利润可观,有几间房就可以种。”韩庄国英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治国常常这样向乡亲们推广芽苗菜种植。在国英家庭农场的带动下,40余户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培育车间种植“芽苗菜”,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18间,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硬木雕刻家具和金融橱柜都是武邑人自豪的“产业名片”。许多村庄既有这些方面的产业基础,又有懂技术、会加工的技术工人。这些村就通过改造、置换、租赁等形式,将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设成加工车间或小作坊,在为小微企业解困的同时,带动了村民增收。
目前,武邑县依托硬木雕刻家具产业、金融橱柜产业、家庭农场等产业,利用闲置农房及庭院和闲置宅基地建立起初加工车间4678处。
“民宿旅游”盘活模式——
韩王思公村是武邑小有名气的文化村。因地处城区周边、紧邻衡水野生动物园,又有一定的文旅资源,决定利用闲置宅基旧农房发展“民宿旅游”。
他们成立了农宅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采取“农户+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形式对闲置农宅进行统一打造;确定了农户享受房屋租金、集体合作社按合同约定分享收益、企业经营的经营模式。由农户负责提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企业负责农宅改造和后续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方统一签订租赁合同,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餐饮、民宿、旅游等农村三产融合新业态,现已改造农宅20余处。
像韩王思公村一样,韩庄镇贾史庄村、审坡镇贾寺院村等村纷纷依托自身交通优势、和谐村风和文旅资源,通过“民宿旅游”模式,盘活了闲房老宅,搞得风生水起。目前,武邑县发展休闲旅游的村庄区域6个,辐射带动周边村庄20多个,在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集体收储”盘活模式——
赵桥镇刘家村是“人民楷模”李保国同志的家乡。为了将“太行新愚公”精神赓续传承,武邑县在刘家村探索了一条“集体收储”的路径。县政府拨付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闲置宅基地收储再利用的启动、奖励、补助及复垦工程,实现集体收储、集零为整、整体开发。对于收回的宅基地除按河北省区片地价补贴以外,再根据宅基证面积以每亩5万元的标准进行二次补助,有效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按照这种模式,刘家村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先后对17处5.71亩闲置住宅和宅基地进行集体收储,给予村民补偿59.4万元,统一建设了李保国教育基地项目,将“集体收储”盘活模式演绎得有声有色。
“增减挂钩”盘活模式——
审坡镇邱高寺院村,因其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相对集中且与耕地相连,实施了村民有偿退出、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复垦的“增减挂钩”盘活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鼓励农户退出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节余集体建设用地达到复垦标准的(与耕地相连,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县财政按每亩15万元补助(农户只享受宅基地面积补助,宅基地以外的补助归村集体)。复垦后的耕地归村集体所有,增减挂钩指标由县政府收储。
经过拆除平整、有偿收回后,邱高寺院村与耕地相连的26处闲置民宅和24亩闲置宅基地开发复垦,由原农户种植,增加了农户收入,带动了农民群众从“要我拆”转变为“我要拆”。
……
在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的推进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凸显,武邑县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被全面激活。
“这五种盘活模式在18个试点先行村初见成效,目前已向全县推广。”说起农宅改革的前景,武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石华康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探索出更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全省的乡村振兴作出武邑贡献!”
通讯员:李金生 徐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