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圈一位老同学发了一张图片。图片照的竟然是我们上小学时曾经用过的一块小石板、一盒石笔和一个小滑石猴儿。顿时,一种亲切感促使我急忙电话与他,他告诉我说是刚从古玩市场买来的。


我放大了图片,反复看着那块小石板,黑黄色有些发朽的木框子,四个角用细铁丝拧住,石板的板面已没有了记忆中的青黑色,整个平面上,不仅泛着灰白色的光,而且已然呈现着坑坑洼洼的斑点,似乎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一盒石笔,盒子似乎要被石笔撑破了,这石笔是否想冲破“牢笼”,追忆我们童年的学习时光?小石猴还是那个活灵活现的样子,令人遐思、动容。说实话,这几件学习用具,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块小石板。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还很穷,各种物资都相当匮乏。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用过纸写字。每天上学去,肩膀上挎着一个家长缝制的布兜兜,里面装着一块石板、几根石笔;右手抱着一个小木凳子。到了教室,老师在石灰抹成的黑板上写完字,先让我们跟着念,等大家都会念了,就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小石板上练习写。这时,一块块形状各异、参差不齐的小石板发出刺刺拉拉的响声,这响声虽然不美,但在我心中,宛如一首催人向上的大合唱撼动着整个教室。


我们把小石板放在膝盖上,写一遍,让老师看过后用石板擦擦掉再写。石板擦一般都是用几块破布条紧紧缠在一起,再用细绳子捆住,有的男孩子更简单,直接用袖口一抹,就擦掉了。石板写字的优点就是可以反复擦拭,就像孩童们在墙壁上涂画效果一样,而且更接近于自然状态,可以不受约束地随意发挥。那时,我们每个同学用的小石板几乎都不是一个版本的,大部分都是哥哥姐姐们用过后转给我们的:有的没有了边框,有的摔掉了一两个角,还有的已经变成三角形了。


我们班有个叫梅子的同学,她那块小石板就更不成样子了,没有形不说,还有两个尖尖的角儿。据说她哥哥姐姐比较多,家庭条件很差。上学时,梅子座位旁边是一个叫大亮的同学,大亮的爸爸妈妈都是“上班族”,他用的小石板是同学中最好的。每当他从布兜里拿出小石板的一刹那,都会招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有一天,梅子不经意让小石板的角把手划破了,大亮不由分说用脚碾了碾脚下的细土,抓起一把敷在了梅子的伤口上,并把自己的小石板递给了梅子说:“你用我这一块,咱两个换着用吧!”


第二天上学时,大亮的爸爸又给他买了一块新的。大亮对梅子说:“以后你就用我那一块吧,你就不会再划破手了”。同学们都给大亮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一块小石板,充满着友善,洋溢着温情。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小石板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但是它陪伴着我和我的同龄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如今看见它仍是满满的回忆。


作者:赵奎恋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