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对头饰、服装、化妆等进行改良,使人物形象更加适合现代审美。”“重新编排,让舞蹈有情节,最好排成舞台剧,让更多人认识”……11日上午,来自桃城区邓庄镇北苏闸村的部分村民与安乐秧歌传承人、衡水学院的舞蹈老师等齐聚一堂,围绕安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各抒己见。

安乐秧歌是流行于北苏闸村一带的歌舞表演形式,其颠、颤、抖、扭的特色,与国内其它秧歌有着明显的区分。2009年6月,“安乐秧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安乐秧歌在传承中遇到了新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寻找更好的传承办法,桃城区文化馆邀请安乐秧歌传承人唐同乐、衡水学院舞蹈教师王珊珊与北苏闸村的部分村民面对面交流。

唐同乐多年前参与整理安乐秧歌的舞蹈动作,对安乐秧歌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安乐秧歌的传承重在保留传统韵味,典型的特点不能丢。重点在于找到真正发自内心喜欢安乐秧歌的一批人。另外就是要在扮相上有所改变,要让年轻人看着也有感觉。

王珊珊认为,要深入挖掘安乐秧歌的文化内涵,壮大其文化根基。另外,就是要在村里跳原汁原味的安乐秧歌,同时,开发一套教材,让安乐秧歌走向课堂教学。

北苏闸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表示,“听了各位老师的建议和意见,深受启发。我们将按照大家说的内容,认真整理,让安乐秧歌重新焕发荣光”。
 
桃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兰表示,要调集区内的优势力量,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让包括安乐秧歌在内的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