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衡水市冀州区以“实战育人”为导向,指导各社区通过“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实战演练”三维赋能模式,助力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实现从“职场新人”到“治理能手”的华丽转身,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生力量。
培训筑基,明晰服务坐标。围绕“深入群众、化解矛盾、服务一线”中心工作,明确社区工作者“宣传员、巡查员、信息员、调解员、服务员”五大角色定位。培训会结合小区电动车充电纠纷、厨房管道漏水引发邻里矛盾等真实案例,拆解不同场景下的角色切换技巧:面对政策宣传要当“翻译官”,把条文转化为家常话;处理邻里矛盾要做“润滑油”,在共情中化解隔阂。一本本前辈留下的“民情笔记”成了生动教材,上面记录着“吴大妈想多和年轻人聊天”“陈阿姨渴望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等带着生活温度的细节。新人们深刻领悟到,社区工作的答案,不在文件柜里,而在居民的柴米油盐中。
实践成长,锤炼服务本领。“依娜,讲消防知识别念稿子,用唠家常的方式跟老人沟通,老人能更好地理解!”社区书记一句及时的提醒,点醒了初出茅庐的新人。起初照本宣科讲防诈骗的新社区工作者,在老同事带领下走进小区广场,用“保健品骗走养老钱”的身边案例警醒老人,用地道的冀州话唠嗑,“见老人说家常,遇商户聊生计”的本事渐长。入户走访时,老社区工作者教的“三看”秘诀更让新人受益:看茶几上的药盒判断健康状况,看阳台晾晒的衣物推测家庭结构,看墙角的孩童涂鸦了解育儿需求。一次走访中,得知刚退休的张阿姨觉得生活无聊,新社工便热情介绍“老帮老”志愿服务,成功邀请她融入社区活动。正是在这些琐碎而温暖的服务中,新人们褪去了“调查员”的生涩,逐渐成为居民愿意掏心窝子的“自家人”。
实战淬炼,锻造服务韧性。“第一次处理居民纠纷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谈起第一天经历的“绿化带种菜风波”,新社区工作者王大雪记忆犹新。当时有居民投诉,有业主在小区绿化带里种菜,不仅破坏景观,还因施肥产生异味。面对僵局,经验丰富的老社工没有硬性制止,而是先夸赞付大哥“手艺好”,再拉着他去看被踩秃的草坪:“您种的菜鲜灵,可这草坪是大伙儿的‘绿毯子’啊!”一番推心置腹,让付大哥心服口服,不仅主动铲除了菜苗,还积极参与到绿化带的恢复工作中。经过一次次实战,新社区工作者们逐渐体会到,调解不是“断官司”,而是要用“将心比心”架起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