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衡水四院与北京市肛肠医院“人越走越亲,手越握越紧”。图为北京市肛肠医院专家来衡开展教学查房。


“现在我们不用去北京,也能享受到北京名中医的诊疗服务,真是太方便了!”日前,在市区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里,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名中医季菲的诊台前,市民杨文丽正在就医,把脉、问诊、开具药方……整个诊疗过程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如此便捷、高效的“专家”诊疗服务,让她格外满意。


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以下简称“‘名片’工程”)自启动以来,我市坚持高位推进,部门联动,7年深耕全力探索“名片”工程中医药协同发展新模式、推上新水平,逐步实现了从1.0到3.0——初步探索到深化拓展的“三级跳”,形成了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的衡水模式、衡水经验。


协同专科优质便捷,名师传承后继有人。京衡双方建立26个中医协同重点专科和8个中西医协同示范科,先后与北京联合开展30余期学术交流会,联合申报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6项;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开馆,北京来衡专家169人次,诊疗患者7000余人次,北京合作医院陆续派出18名博士来衡长期挂职,有力推动衡水医院学科、技术、人才等全方面的发展。建成首都名医传承工作分站30个,培养学科带头人80余名,总结特色诊疗项目53项;中医药京津冀空中大讲堂,已开播293期,培训3.9万人次;595名北京专家来衡出诊带教,我市1400余名业务骨干先后赴京进修学习;遴选出21项京派中医药适宜技术在衡水推广,累计培养4867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服务群众近百万人次。


中医特色备受青睐,中医药文化精彩纷呈。自“名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连年提升,门急诊人次、入院人数逐年上升,2024年中医类医院年门急诊152万人次、入院6.3万人次,较2018年同期增长74.7%、80%。开放床位3274张,中医床位供给较2018年翻了一番。经过7年的合作,全市省级名中医增至6名、市级名中医40名、基层名中医45名,建成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1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建设单位49个。实施“育苗”计划,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展中医药文化讲堂,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特色学校6所。北京专家为衡水中学学生设计并推广“中医健体360秒”课间操,开展中医气念减压公益课,参加我市中医药文化夜市义诊活动。故城县以岭中医药康养小镇、滨湖新区闾里古镇纳入京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图。


借助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衡水四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共同开启了“名医线上诊疗”活动。


医联体建设提质扩容,京津冀合作不断拓展。以医联体建设、开通互联网联合门诊、来衡接诊等形式不断提升衡水群众家门口就医体验。截至目前,京衡双方共建立12家中医综合医联体,实现了从管理到技术、从科室到人才、从后勤到服务的多层次、广角度合作,北京来衡专家团队累计接诊36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9.8万人次,联合开通10个互联网联合门诊,累计诊疗5000余人次,衡水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知名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为推动我市与京津两地基层卫生健康协同发展落地落实,签订“津衡基层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我省首个在县医院落户的院士工作站——郝希山院士工作站落户故城县医院。全市4家医疗机构与京津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成为京津冀医联体。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打造中医药协同发展高地,持续推进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提标扩面,积极推动津衡在中医医联体、优势专科、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将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打造成燕赵、津门名医汇聚地,推动京津冀名中医在衡水扎根结果;着力拓展中医药服务内涵,推进智慧中医院建设,开展京津专家线上远程诊疗、查房带教、学术交流等业务,形成“名医带动名科、名科成就名院”示范效应。依托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挖掘更多旅游项目纳入京津冀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推动京津衡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医养结合特色品牌。


记者感言: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历经7年深耕,这项由河北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衡水市政府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打造的民生工程,已实现从初步探索到深化拓展的“三级跳”。从一组组亮眼数字和成绩,我们可以看出,从最初的医疗资源共享,到如今的全方位协同拓展,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区域医疗合作的深刻内涵。北京专家的诊疗方案正在转化为衡水的本土化实践,中医药文化底蕴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市民“大病不出市”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跨越地域的医疗协作,不仅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题,更催生出人才培养、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等多重效应,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发展新模式。随着“名片”工程3.0版本的深入推进,我们相信,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必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