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饶阳县东里满镇张各庄村衡水瑞兴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绣花机“哒哒”作响。44岁的邢永灯正翻看刚绣好荷花的灯身布料,金绣线在红布上格外醒目。“这批灯笼是浙江义乌的订单,是要发往马来西亚的,那边华人过节用。”他指了指屋顶悬挂的灯笼,“这些都是咱新做的,老灯笼换上了‘硬筋骨’。”



邢永灯与灯笼结缘于2019年,曾与丝网打交道的他,因客户一句“你生产的钢丝做成灯笼架正合适”,再瞅见自己名字里的“灯”字,更觉冥冥中自有指引。年底他就一头扎进灯笼世界,从3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360平方米的工厂,从6人团队到20名员工,这位“半路出家”的手艺人,用5年时间给老灯笼换了副“新筋骨”。



传统竹编灯笼美则美矣,却经不住长途跋涉的考验。“一箱子装不下几个,到了地方还可能压得变了形。”邢永灯带着在丝网生意中练出的敏锐,首先盯上了灯笼的骨架。传统的竹木易受潮变形、虫蛀腐朽,纸质则怕水怕磕碰,根本不适应长途运输或户外环境。他用坚韧的钢丝替代易折的竹篾,解决了灯身的支撑问题。可链接灯身丝架的配件又成了新难题。一次前往南方考察中,他无意中发现了亚克力转灯,这种灯材料硬度高、耐磨损、防水防潮,恰是灯笼“新骨架”的最佳搭档。亚克力盘扣的想法就此诞生,它能通过模具精准加工出均匀的插槽或卡扣,让骨架部件快速插入、拆卸,既保证结构稳固,又简化了组装流程,大幅提升运输效率。



设计有了,批量生产的模具和注塑成了关键。听说沧州黄骅市的模具厂、注塑厂业内知名,邢永灯便开着车一次次往返,在十几家厂家中反复比对,终于定下合适的合作方。灯身上下配上亚克力盘扣,可拆卸结构初见雏形:最初研发出可插16根钢丝的盘扣样式,后又依灯笼尺寸衍生出24根的规格,具体钢丝的数量,全凭灯笼的大小来定。如今这项革新已申请了专利,为老手艺筑起了更坚实的保护屏障。




骨架定了型,灯身的布料也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太薄则透光刺眼,太厚则失了灵秀,邢永灯就跑遍“中国纺织之都”浙江绍兴的布料市场,摸过上百种面料,经多次对比试验,终于选定高弹力牛奶丝和冰凉丝。它们既能妥帖裹住灯架,长途颠簸也不易起皱。客户收到的灯笼,只需把钢丝插进对应的卡口,分分钟就能把它组装起来,反复使用的特性更让它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目前,厂里可生产南瓜、圆球、葫芦、花瓶等24种常规形状灯笼,以及蒙古包款、酒坛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异型款式灯笼,同时支持定制。花纹工艺更是“传统+现代”的融合:绣娘飞针走线,让牡丹在布上“绽放”;画工蘸着丙烯,寥寥几笔就让梅花“暗香浮动”,刺绣、手绘、布艺、烫画四种绝活,让每一盏灯笼都成了流动的文化载体。从裁布、缝边到绘纹、组装,最多要用到13种配件,普通灯笼得16根钢丝搭骨架,复杂些的要24根,每道工序里都藏着匠人的细致与坚守。


“最初干这行的时候,为了研发,常常熬到后半夜。”邢永灯笑着说。5年多的奋斗,让这些灯笼不仅走进了国内的千家万户,更走出了国门,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华人社区点亮节庆的夜空。每逢旺季,周边村民常会来搭把手,一天能挣百八十块钱,小小的灯笼也成了带动乡村增收的“致富灯”。


邢永灯的新想法还在冒:下一步要研发拼接式亚克力骨架,让灯笼更轻便美观。“传承不是照着老样子画圈。”他望着车间里穿梭的丝线,眼里亮闪闪的,“灯笼里的老讲究、老味道,得用现在人喜欢的方式传出去。”


当钢丝的坚韧遇上丝线的柔美,当传统纹样映照现代生活,饶阳灯笼,正以创新为引,在文化传承的路上越走越亮。


见习记者 张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