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磊就相关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磊介绍,近年来,市文广旅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在完善保护体系与强化法治保障方面,着力构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41项,市级158项,县级480项。市文广旅局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2021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推动颁布实施了《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河北省设区市中首部非遗保护专门法规,标志着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迈入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创新传承机制与激发时代活力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一方面,深化校园传承,在全市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用非遗文化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积极激活市场动能,创新打造“衡水非遗会客厅”等平台,主动对接服务行业和大型企业,将分散各地的非遗产品集中展示展销,推动非遗从“展品”向“消费品”转变,让群众“面对面”感受非遗魅力。同时,大力拓展非遗展示公共空间,在衡德高速服务区设立非遗展厅,推动非遗文创入驻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充分利用图书馆、城市书房、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场所,常态化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拓展非遗展示渠道,释放非遗时代价值。
在赋能乡村振兴与释放经济潜力方面,积极引导非遗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非遗工坊80余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其中,衡水内画和武强汇名轩年画非遗工坊案例,分别入选文旅部第一批、第二批“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衡水老白干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并成功培育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非遗产业日益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创新“非遗+”模式,将衡水内画、武强木版年画、深州形意拳等特色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旅游景区,打造文旅新业态,丰富游客体验,为衡水打造京津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增添“非遗动力”。
在拓展交流平台与提升国际影响方面,着力推动衡水特色非遗项目“走出去”,以非遗为桥梁,生动讲述衡水故事、中国故事。衡水剪纸作品亮相意大利米兰国际时装周,赢得国际时尚界的高度赞誉。2024年在埃及举办的“美丽河北”文旅经贸交流推介活动中,我市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反响热烈。今年8月,“画里画外中国韵——河北武强年画与衡水内画艺术展”在亚美尼亚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中亚两国文明互鉴与艺术交流。
赵磊表示,市文广旅局将继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持续完善保护体系,深化创新实践,拓展传播渠道,努力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衡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