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枣强县王常乡河北潜鲲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的鲈鱼养殖基地已悄然苏醒。



一个个银白色高位池在晨光中泛着微光,宛如“巨型鱼缸”矗立在地上。池水清澈,细密的气泡从池底缓缓升起,搅动着微流。


随着工人撒出饲料,水面顿时翻腾起来,争食的鲈鱼搅起一圈圈涟漪。“这会儿投的是高蛋白料,长得快。”基地技术负责人闫泽基指着水面上漂浮着的饲料说道,“每天三顿,雷打不动。”


这看似平静的“鱼池”,实则是现代科技的结晶。每个池子直径6米、深2米,占地不过28平方米,却能养5000余尾加州鲈鱼——相当于传统外塘同等面积4倍的产量。奥秘,就在那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水循环系统里。


水从地下管道流入,先经紫外线杀菌,再进入生化池净化;养殖中,鱼的粪便和残饵顺着水流被吸入池底中央排污口,送入沉淀池;处理后的清水90%以上回流使用,剩下的有机物发酵成肥料,供给周边菜园。




“我们叫它‘陆基循环水养殖’,说白了,就是把工厂搬进鱼塘。”闫泽基掀开一个检修盖,指着地下管道说,“温度、溶氧、pH值全监控,哪个环节出问题,系统立马报警。”


科技投入带来了高回报。


虽然单池建设成本比传统鱼塘高,但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人工减少70%,饲料转化率更高,生长周期从8个月缩短到6-7个月,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


目前,基地年产优质鲈鱼80吨,年产值预计突破300万元。


鱼还没出池,销路早已锁定。


鲈鱼一到成熟期,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收购商便接踵而至,销往他们当地的大型商超和连锁餐饮企业。


“我们的鱼无药残、肉质紧实,客户点名要。”闫泽基翻着订单本,“元旦前后集中上市,现在预订量已超八成。”


市场看好,发展提速。


眼下,基地正紧锣密鼓推进二期项目:新增8000立方米养殖池,配套建设育苗车间和小型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未来还将启动三期规划,打造集“育苗—养殖—加工—冷链—研学”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园,目标年产鲈鱼500吨以上。


智慧养鱼的红利,正逐步惠及周边农户。基地已与周边农户签署养殖合同,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可在自家池塘设置网箱养殖单元,公司统一提供鱼苗、专用饲料、技术指导,成品鱼保价回收。


“下一步,我们要让技术‘下田’,让模式‘入户’。”闫泽基望着远处的空地,“不光我们养得好,更要带动更多乡亲养得稳、赚得到。”


阳光洒在池面,波光粼粼。


一条条鲈鱼在“银池”中穿梭,也把希望,游进了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