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衡水市区的问津街,一间略显陈旧的小工坊紧邻着街边静静伫立。这里是杨世英与京胡相伴的一方天地。推开木门,竹香与木屑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带入一段沉淀了岁月的京胡制作时光。



工坊不大,却摆满了各式竹料与工具。旧台灯投下暖黄的光晕,为每一件浸润岁月的器物镀上一层柔和。杨世英正俯身于工作台前,手持刻刀,专注地削制竹制琴筒。他的手指稳稳按住竹身,刀锋紧贴筒壁,随着手臂沉稳推移,细薄的竹屑簌簌而落——每一刀,都精准而从容。
“京胡制作,讲究的就是一个‘细’字。”杨世英语气平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执拗。杨世英祖籍衡水武强,出身京胡制作世家,曾祖父杨万海早在1926年便在天津创办“万顺成”乐器铺。四代传承,至今已近百年。
今年42岁的杨世英已在京胡制作这条路上走了整整25年。回忆起学艺之初,他仍感慨万千。“仿佛就在昨天。”从小学时帮爷爷打下手,到2000年开始系统学习,每一步都印着刻苦的痕迹。他记得,学徒半年后临近春节,爷爷递来一根竹料,告诉他:“做成一把京胡,就能回家过年了。”然而在“烤担子”这一关键步骤,他失手烤断了竹料。第一次独立制作京胡,便以失败告终。
那个年,他过得并不踏实。反复咀嚼失误,不断琢磨技艺。年后回到工坊,他沉下心来继续钻研,终于亲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把京胡。“那一刻,真的开心坏了。”说到这儿,他眼里仍有光。


“烤担子最难。”杨世英一边在火上缓缓转动竹料,一边解释,“要烤干烤透,又不能裂;要笔直,还得带一点微弧。”火光跃动,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他目光如炬,紧盯着竹料的变化,不时均匀转动。




从选竹、制坯、蒙皮,到最后的调试,每一道工序,杨世英都亲手完成。选料时,他轻敲竹身,从声音中辨别质地;摩挲竹纹,判断密度与韧性。蒙皮则更见功夫,“得用乌梢蛇皮,黑白分明,黑如缎,白如线。这样的皮,声音才透、才亮。”杨世英介绍道。
每一把京胡,都要在匠人手中历经烤担子时的烟火淬炼、制琴筒时的精雕细琢、做琴轴时的分毫计较、烙轴眼时的精准拿捏等数十道工序,才得以带着独特的音韵,与我们相见。
“弓弦交错妙声扬,亢亮圆滑似绕梁。京胡,是京剧的灵魂。”说着,他拿起刚刚组装完成的京胡,轻轻演奏试音,清亮的音色在工坊中回荡,他侧耳凝神,捕捉每一个细微的音韵变化。随后又拿起工具,于琴轴之上进行细微调整,那模样十分专注。
在这个求快求变的时代,杨世英依然守着他的工坊,日复一日,与竹为友,与器对话。他的手中,不只是制作一件乐器,更是在延续一段血脉、传承一门技艺。那一根根竹、一张张皮,经过他的指尖,被赋予了生命与韵律,成为流淌在时光中的京韵传承。
王红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