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河北翰翮航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自主研发的航空飞行模拟器成为焦点。数百名观众排队体验“冲上云霄”的科技魅力,青少年在沉浸式场景中触摸航空梦想。这一场景,正是衡水桃城机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五年间,这座曾以航空运动闻名的B类通用机场,已蜕变为集研发制造、教育培训、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低空经济产业中枢,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产值近6亿元,成为京津冀地区低空经济发展的标杆。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开花”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衡水桃城机场以空域资源为基底,以政策创新为引擎,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维修-应用”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


制造端,机场引进的斯洛伐克“毒蛇”飞机国内首条组装生产线实现60%零部件国产化,年产能达50架;全球首款三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国产生产线落地,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警用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特种机型批量生产,其中“桥检大师”“塔检大师”无人机已应用于全国30余座桥梁的巡检作业。


应用端,无人机技术从“小众探索”转向“民生刚需”。在景县万亩麦田,植保无人机以毫米级精度完成“一喷三防”,农药利用率提升40%;衡水湖保护区通过“水陆空”立体巡查系统,无人机年震慑非法捕捞行为200余起;武邑电力部门利用无人机巡线,单次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5-7倍。


集群效应显著。目前,机场周边聚集低空经济企业20余家,形成“有人机+无人机+穿越机”多元产品矩阵。北京安之翼通用航空与本地企业合作研发的飞机牵引坦克,已服务于全国12个机场的应急救援任务。


从“技能培训”到“生态培育”


“起飞前检查仪表盘、油量、通信设备……”在桃城机场模拟飞行教室,10岁的李世豪紧握操纵杆,在总飞行师王志生的指导下完成首次“云端航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机场上演。


作为全国最大的旋翼机交付培训中心,桃城机场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认证-赛事提升”的三级人才体系。职业认证:获批中国民航无人机考试中心,年培训无人机飞行员超9000名、有人机飞行员320名,学员覆盖京冀鲁豫等地;研学教育:打造航空展馆、模拟驾驶实验室、航模工坊等场景,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102批次、2.5万人次,获评“河北省区域特色场景”;赛事赋能:连续三年举办“翱翔中国”全国低空无人飞行大奖赛,吸引全国13省市330名飞手参赛,青岛风向标航空科技飞手姜玉龙在模拟森林火灾监测任务中以零误差夺冠,直言“比赛让应急处理能力质变”。


“人才是低空经济的‘燃料’。”机场负责人何童介绍,通过与河北大学、衡水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已孵化航空科技专利47项,其中“无人机集群编队控制算法”应用于各类无人机表演活动中。


从“空中观光”到“立体经济”


“各位游客,请系好安全带,我们即将穿越衡水湖上空!”随着动力三角翼引擎轰鸣,50名游客在150米高空俯瞰“华北明珠”的碧波与飞鸟。这条串联滏阳河、衡水湖、园博园的“空中观光带”,是桃城机场“十四五”期间打造的三大低空旅游线路之一。


依托1100平方公里空域、4000米飞行高度和年均320天可飞日,机场构建了“空中飞行+水上观光+陆地游览”的立体旅游格局。夜间经济:2025年“五一”期间,航空音乐嘉年华融合摇滚乐与飞行表演,夜航灯光秀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赛事引流:中国衡水轻型飞机大师赛、中国跳伞大师赛等品牌赛事,年带动旅游消费1.2亿元;文化输出:“衡湖赛道凌空飞行体育旅游线路”获评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案例。


“低空旅游不是简单的‘空中打卡’。”何童表示,通过与携程、飞猪等平台合作,机场推出“飞行+住宿+研学”套餐,2024年低空旅游收入占比达总产值的30%。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桃城机场已锚定新目标。产业升级:建设全国最大民用飞行器组装展示交易中心,启动三轴eVTOL国产化生产线;国际合作:与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毒蛇”飞机出口东南亚;品牌输出:复制“衡水模式”,在湖北荆州、、海南自贸港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


低空经济的“衡水样本”,本质是资源禀赋与创新胆识的共振。现在的桃城机场不仅是飞行器的“摇篮”,更是衡水低空经济的“产业中枢”。桃城机场用五年时间证明:在平原城市,也能飞出“云端经济”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