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与 “双碳” 目标提出 5 周年的关键节点,可控核聚变再次成为焦点。这项被喻为 “人造太阳”、能解决人类能源与碳排放问题的 “终极方案”,正吸引企业与科研机构争相布局。央视《东方时空》特此推出专题栏目,集中展现我国在该前沿科技商业化进程中的加速势头。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奇点已至,撬动万亿蓝海市场


可控核聚变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在海外头部经济体的政策持续加码下,我国也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共同引领可控核聚变行业发展建设提速。2024年1月,国务院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加强推进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聚变能源应用是我国核能发展“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2025年9月,我国首部统领原子能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原子能法》也正式通过。



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入局攻关核聚变技术。中国致力于商业发电为目标的可控核聚变研发团队主要有三类: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为代表的“国家队”;以新奥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以及近年来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


凭借国内研发基础和产业链配套设施的不断建设,商业团队正快速入局,未来这一领域或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



聚变商业化进程还有多远?新奥探索理想方案


2025年,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例如,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运行等。



虽然技术突破不断取得新成绩,但核聚变技术想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还面临着诸多瓶颈:在燃料供应上,因技术壁垒造成供应链短缺,其高昂的成本也让核聚变难以规模化应用。


可控核聚变在燃料选择上,包含氘氚聚变、氢硼聚变等路线。以中国科学院、中核集团、新奥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核聚变第一阵营”,正在采用多路线同步验证,探索不同的“人造太阳”方案。其中,新奥集团选择“氢硼路线”, 即采用氢和硼作为核聚变的主要燃料,力求寻找“成本+效率+安全”平衡的理想方案。


在商业化应用的探索过程中,除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发力,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新奥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正成为重要力量,其深耕前瞻性的球形环氢硼聚变路线,凭借自主打造的 “玄龙 - 50U” 已实现全球首个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等突破。相信在 “政企学研” 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核聚变将突破一个又一个瓶颈,让 “人造太阳” 的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编辑:牟玉珍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新奥破局可控核聚变:氢硼路线点亮“人造太阳”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