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北抓住用好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不久前,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雄安新区举行升旗仪式,标志着这两家央企总部正式迁驻。截至目前,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已有3家央企总部正式入驻,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员工 王鑫:
我们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业务的升级,要充分利用雄安的政策优势,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新领域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总开发面积覆盖214.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588万平方米,5127栋楼宇拔地而起。如今的雄安,一座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加快构筑,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休闲等服务就近可得。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承接与疏解的过程,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高质量重塑。作为京津冀腹地的河北,建设了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4个专业化重点合作平台,分为现代制造业、协同创新、服务业和农业4大类,因地制宜打造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合作载体。
2024年,河北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关键子落,满盘皆活。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区域经济总量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廊坊的这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刚刚完成组装的空压机,第二天就被送到100公里外的一家北京发动机企业。
瑞立美联制动技术(廊坊)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冯全顺:
仅仅与北汽福田一家企业合作,2024年我们公司完成了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500万元,预计今年我们的销售收入会翻番,目前,北京所有商用车发动机配套市场,都是我们的客户。
包括瑞立美公司在内,目前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集团、一汽丰田以及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车厂供应链。京津冀整车企业与数百家零部件企业正"链"在一起,三地的产业升级打开更大空间。目前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8400亿元。
从"共造一辆车"到"同铸一条链",三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的聚合效应,加快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至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两倍。与此同时,三地共同绘制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三地产业协同已由传统的转移承接向深度合作转变,有效推动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每周,消化科主任刘玉兰都会从北京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坐诊,这样的"双城行医"已成为工作常态。自202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石家庄开展合作以来,已有300多名北京专家定期入驻,带动当地诊疗水平提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院长 刘玉兰:
每天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在这儿工作,那么会给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协同让群众看病更便捷,交通协同持续重塑京津冀地区的"时空"格局。"十四五"时期,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教育资源"跨省过河",京津3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近500所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6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地分批推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多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正奋力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原标题:【奋进的河北 “十四五”答卷】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