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台机器人上岗 百余个数智场景落地


首钢京唐崛起“智能梦工厂”


晚秋时节,走进首钢京唐运输部的5G智能仓库,几百米长的厂房里不见人影,6台无人驾驶天车如同“空中机械手”,精准抓起成品冷轧卷稳稳吊装;钢轧部MCCR产线旁,刚完成卷取的板卷还带着余温,智能运卷车便缓缓驶来,自动承接、打包喷号,沿着运输线驶向智能库区——这幅“无人化”生产图景,正是首钢京唐“智能梦工厂”的生动缩影。自2019年迈入“创新发展”新阶段起,“十四五”期间,这家企业以“绿色、智能、创新、价值”为核心理念,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从“空白探索”到“行业标杆”的崛起之路。


智能化转型,第一步就得破解“建什么、怎么评”的难题。最初,首钢京唐面对的是“无借鉴方案、无现成图纸”的困境,智能工厂的模样如同一张白纸。为了画出清晰的“建设蓝图”,技术团队跨出办公室,一头扎进生产一线:和生产、设备、质量、工艺等专业人员坐在一起梳理流程,拉着现场操作工手把手讨论细节;同时奔赴先进企业“取经”,把外部经验和自身实际反复碰撞。


经过无数次论证、调研与打磨,《智能工厂建设标准》终于落地。这份标准就像“导航图”,将智能工厂划分为“智能决策、智能运营、智能生产、智能装备”四层架构,既明确了设计范围与关键技术,还从综合、单项两个维度建立成熟度评价体系,让“设计—建设—评价”形成完整闭环,彻底驱散了智能建设的“迷雾”。


有了标准指引,智能改造的“施工图”迅速落地。围绕物流效率提升,24个智能化无人库区相继建成,让原材料、成品的流转告别“人等货、货等人”;瞄准生产无人化,4条产线完成智能控制升级,轧制、卷取等关键环节实现“机器自主作业”;为改善岗位环境,120台智能机器人上岗“补位”,拆捆带、贴标签、捞锌渣这些繁琐又辛苦的活儿,如今都由机器人“接手”;更前沿的5G技术也被搬进冷轧酸洗智能库区,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


在生产管理的“神经中枢”,智能系统如同“最强大脑”:结合工艺路线、生产节拍和设备配置,既能模拟产线运行状态,又能自动排定生产计划。这不仅让生产线实现“无人或少人”,更悄悄改变着生产组织模式——工艺质量管控更精准,设备管理更高效,就连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从“现场操作”转向“远程监控”。“智能工厂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得持续深化技术应用,才能走对高质量发展的路。”公司制造部副部长刘文广的话,道出了转型的核心逻辑。


对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是“生命线”,智能制造自然要在“智控”上做足文章。中厚板3500毫米产线的老轧机,曾是块“硬骨头”——没有板形控制系统,轧制节奏慢,薄规格钢板还没法自动生产。技术团队不服输,把大数据挖掘和传统机理模型“捏合”在一起,给老轧机装上“智慧大脑”。升级后,不仅全规格产品实现板形自动控制,钢板成材率还提高了0.97个百分点,薄规格钢板废品率从1.57%降到1.05%,一年就多创效益1200余万元。


与此同时,首钢京唐还搭建了设备数字化智慧运维平台,让设备数据“有标准、保安全”,为生产稳定筑牢“防护网”。当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金手指”,首钢京唐又抓住机遇,按下“数智加速键”。依托已成型的智能化网络,企业以“夯实数字底座,打造应用场景”为抓手,联合首自信公司成立智能制造研究所,汇聚跨领域、跨公司的技术力量,专攻“5G+AI”智慧钢铁解决方案。


在这片“试验田”里,技术创新不断结出硕果:生产制造系统能实时“盯紧”机组运行,生产数据一出来就自动统计分析;炼钢、连铸、热轧、冷轧等关键流程嵌入AI技术,“智能产线”让钢铁生产更精准;关键设备上装了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眼睛”,借助5G低时延的优势,设备状态实时可见,故障能提前预警,AI还能优化运行参数,让设备“少生病、多干活”;运营层面靠大数据“指路”,决策更科学,全流程管理更精细,资源利用效率节节攀升。


生产管控中心里,一块30多米长、2米多宽的液晶大屏格外吸睛——这里是首钢京唐的“智慧大脑”。“全流程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设备运行、能源环境,甚至销售物流、安全消防数据,都能在大屏上看到。”现场技术人员王歆介绍,借助产销平台的大数据,这里实现了数据共享、指挥调度、快速响应,成了一个数字化、可视化的“中枢站”。


2023年8月,历时20个月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炼钢系统上线,更是让智能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转炉吹炼、出钢、溅渣、出渣,都能智能控制,用的时候超过90%,过程不用人干预的比例在95%以上,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及这套系统,技术骨干闫占辉满是自豪。它不仅让生产更稳定,还让直出钢比例提高约26%,冶炼周期缩短2分28秒,每吨钢的钢铁料消耗降低2.9千克。


中厚板事业部的生产集控中心,还有另一处“黑科技”:大屏幕上播放着4300产线的“3D动画片”——镜头前移,加热炉吞吐着钢坯,轧机高速运转,炙热的板材在产线上“流淌”。“这可不是动画片,是实时的3D仿真!”事业部设备工程室副主任田才笑着解释,透过它,近20万平方米车间的设备运行、工艺参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工厂管理的精度和深度一下子提上来了。


如今,首钢京唐的数智化建设已成为行业标杆:深度参与19项国家及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建成120台套智能机器人、119台套无人天车,落地100余个数智化应用场景;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四级,跻身行业先进水平,斩获13项省部级以上荣誉,还成功入选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卓越级智能工厂”,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从传统钢铁厂到“智能梦工厂”,首钢京唐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历史性跨越,更给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写下了一份生动的“京唐答卷”。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