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为纸,时光作笔。
当“十四五”的刻度,印在衡水市主城区榕花大街的整洁绿植间、映在智慧排水平台跳动的数据流里、落在1.2万个新增车位的清晰指引牌上,这座北方小城早已换了新颜——240万平方米坑洼路面铺上“漂亮新装”,499公里雨污管网实现“各行其道”,216万立方米新增调蓄空间筑牢“汛期安全屏障”,19.5万余户居民即将迎来物联网燃气报警器的守护……
五年间,衡水以靶向攻坚的硬举措,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从“补短板”迈向“提品质”,让“宜居、韧性、智慧”的愿景,融进了街头巷尾的日常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铺就宜居底色
深秋的衡水,街头尽是惬意景致。宽阔笔直的道路延伸向远方,载着车流平稳前行。鳞次栉比的高楼错落有致,在澄澈蓝天映衬下更显活力。连片的绿化揉进秋意,乔木叠翠、灌木含香,将“有温度的品质”悄悄藏进城市的每一处肌理。
城市的“颜值”里藏着民生的“福祉”,宜居的底色要靠扎实的基础设施来铺就。“十四五”以来,我市在市政路网、防汛排涝、环境治理等领域持续攻坚,助推城市功能升级、脉络畅通、品质提升。
在路网建设上,先后完成人民路东延、育才街南延、大庆路西延等市区主干路连通工程,同步推进酒厂街、清雅路等次干路建设,累计新增通车里程超15公里。对23条总长240万平方米的主干路进行大规模罩面施工,助推路面平整度达标率从82%跃升至98%,彻底解决市民“晴天颠簸、雨天积水”的出行难题。在防汛保障上,“硬件”“智慧”双管齐下,新建400立方米蓄水池、铺设2948米输水管道,将铁路立交桥抽排能力提升40%;依托智慧排水平台的130余个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汛期积水“快排快消”。同时,细致整治340余个积水点、安装16套地道桥逃生爬梯,用“硬防线+软服务”守护市民雨天出行安全。
在环境焕新与秩序优化上,我市举措同样扎实。已打造榕花大街等5条示范街道,补植绿植、增设长椅,让街道变“风景线”。新增1.2万个公共停车位,创新违停执法机制,停车秩序规范率从58%升至92%。剪除杂乱线缆100.2万米、清理小广告23.5万处,引导6.9万次流动商贩进市场,城市环境愈发整洁有序。
以海绵理念为核心,构建韧性建设体系
城市韧性,是应对风险的底气,更是宜居的底线。
2023年5月,我市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此后以海绵理念为核心,联动制度建设、分区攻坚、项目推进,搭配再生水利用、管网改造等工程,构建起“抗涝、净水、保安全”的韧性体系。
我市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海绵办协调—主管部门落实—专班攻坚”的四级联动机制,同时出台《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及13项管控制度与技术导则,覆盖规划设计、审批、施工、验收全流程,为韧性建设定标准、强监督。在此基础上,将主城区划分为新城、老城、环湖三大示范区,分区推进全域海绵生态网络构建。今年,我市锚定更高目标,全力推进市区公建场所海绵城市综合改造项目二期、市区铁路立交桥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市区公园广场绿地雨水调蓄能力提升改造(排水防涝)项目、滏阳河市区下游段(干马桥至大庆路桥段)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海绵科普示范公园等民生项目,进一步夯实城市韧性。
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清晰显现。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调蓄空间约216万立方米,城市内涝全面清零;年利用非常规水资源超4945万吨,占城市用水比例突破14%,有效缓解地下水开采压力,让城市与水的互动更趋和谐。
与此同时,其他韧性工程同步发力。“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累计新建改造管网499公里、完成815个小区改造,成为全国6个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城市之一。同步推进市政老旧管网改造,截至目前已超额完成供热、供水等老旧管网改造规划任务520余公里,解决“跑冒滴漏”问题,让城市“生命线”更稳固。2024年7月,我市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随即着手推进相关管道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近九成工程量,预计今年11月全部管道可投入使用,年省水1800万吨。
从海绵城市“留住雨水”,到再生水“循环利用”,再到管网改造“固本强基”,衡水正用实打实的举措,让城市扛住风险、守住宜居,让每一份韧性都化作市民日常里的安心与踏实。
智慧赋能精细管理,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
10月21日,走进衡水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只见智慧排水平台的大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数据:130余个物联感知设备深入地下管网,实时传回水流压力、堵塞预警等信息。94个监控摄像头紧盯路面排水口,防汛点位水位变化、海绵项目雨水调蓄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精准定位某条路段的管网流量,提前预判积水风险——这张“智慧感知网”,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科技+生态”的联动合力,让城市抗涝防线更智能、更牢固。
“推进城市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建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张宁介绍,近年来,我市以智慧化建设为抓手深耕精细管理,从城市全局调度到民生细节守护,一步步将科技打造成驱动治理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全局管理层面,我市升级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融入智慧城管、智慧环卫、智慧渣土等行业应用模块。平台运行至今,已高效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7万余件,不仅大幅提升问题响应速度,更构建起“群众参与、共治共享、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模式,让城市管理从“被动等着问题来”转变为“主动找着问题解”。
在民生与安全领域,智慧化手段更成了守护日常的“隐形卫士”。我市投入推进燃气管网防灾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布局2017个燃气泄露与溢水预警装置、2884台智能地钉探测器,为19.5万余户天然气居民用户安装物联网燃气报警器及安全切断装置,搭建具备管网仿真模拟、安全运行监测、设备监测功能的智慧系统,提升燃气管网智能化监管水平,保障管网安全运行。针对冬季供暖“冷热不均”痛点,我市对市区470个换热站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改造原有自控平台、加装智慧模块与智能表,让每个换热站都能精准诊断运行故障、预测热负荷需求、自动调节供热量。
“以前有的小区开窗散热,有的小区裹紧棉衣,现在通过全网联动调控,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你说这城市管理是不是更智慧?”张宁的话语里满是底气,“我们期待在‘十五五’期间,将更多智慧场景融入城市管理肌理,让衡水更加宜居、韧性、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