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水市冀州区积极探索创新垃圾治理模式,通过厘清权责、科技赋能与全民参与,构建起一套“清运分离、智慧高效、共治共享”的新体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明晰权责边界,构建“清运分离”治理新模式。厘清保洁与转运责任链条。冀州区创新推行村庄保洁与垃圾转运分离机制,通过公开招标选聘一家专业公司,负责全区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转运;各乡镇统筹负责辖区内村庄清扫保洁,保洁员由各村结合实际自主聘用,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筑牢日常保洁坚实防线。建立“定人、定岗、定责”日常保洁机制,严格执行垃圾“应收尽收、日产日清”制度,专业转运公司按固定路线、时间收运,确保垃圾不堆积、不滞留。同时,组建村级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定期巡查,及时整改卫生死角。优化分级付费与资金统筹机制。区财政统一承担垃圾中转站建设、设备维护及专业公司转运服务费用;镇村负责保洁物资及人员工资,资金从村级运转经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等渠道统筹解决。机制改革后,年垃圾治理总成本由2100万元降至1760万元,人均投入由91.3元降至76.7元。
科技赋能监管,健全“智慧高效”清运监督体系。打造高科技管理“千里眼”。为全区55辆垃圾清运车加装电子监控设备,接入专业管理系统,实时上传作业轨迹、垃圾装载量等数据,精准掌握转运全流程,确保生活垃圾规范运至泰达焚烧发电厂无害化处理。开展全覆盖无人机“飞检”。每月组织专业人员操控无人机,对全区382个村开展全域环境卫生扫描,精准识别垃圾堆、杂物堆等问题,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反馈至乡镇,明确整改时限,推动监管从“人盯人”向“数据说话”转变。完善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公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服务费用挂钩;镇村按“多岗合一、专兼职结合”原则配备保洁员,鼓励保洁员在完成清扫保洁工作的同时,兼顾村庄安全巡逻、政策宣传等任务,优化年龄结构,适当提高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
凝聚共治合力,打造“全民参与”共享治理生态。深化群众宣传引导。将环境卫生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环境卫生责任,完善“门前三包”制度,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定期组织“废弃塑料换鸡蛋”等活动,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创新构建“基层党建+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搭建冀州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将农村划分为1341个网格,配备1802名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村民可通过APP、小程序、热线等反映环境问题,平台第一时间分派处置,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机制。推动源头减量分类。针对推广设施果蔬种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设立各乡镇集中回收点,由专人负责回收、暂存,再由专业机构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避免农业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实现源头减量。
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