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和煦,微风送爽。走进冀州区北漳淮乡北内漳村,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现代农业园区内果香四溢、奶牛欢鸣,村务公开栏前几位老人驻足细读,脸上洋溢着笑容。这里《村规民约》人人熟记于心,“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服务,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议事,呈现一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善治图景。


如何在新时代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如何让集体经济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北内漳村——这个拥有600余户、1800余人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干部善治、群众自治、产业共富、文明共美”的乡村善治新路。


村规民约立规矩 群众自治树新风


“以前办红白事,攀比成风,大操大办,普通家庭不堪重负。”村民陈老汉回忆道。如今,村里“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婚事酒席每桌不超过11个菜,礼金不超200元,丧事倡导“一日清”,既体面又节俭。“我儿子结婚全算下来才花了一万多,没压力,亲戚朋友反而夸咱懂理。”陈老汉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切,源于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从社会治安到村风民俗,从婚姻家庭到环境卫生,条条款款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人人签字认可,户户自觉遵守。村“两委”不搞“一刀切”,而是通过“妇代会”“民调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柔性引导,让规矩从“墙上”走进“心上”。


孝老爱亲,蔚然成风。村民李荣多年如一日照顾90多岁婆婆,端水喂饭、擦洗翻身,从未抱怨。村里年年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李荣连续六年获评,她的事迹感动无数邻里。“孝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本分。”李荣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北内漳的文明底色。


截至目前,北内漳村已连续开展20余届“文明家风”评选活动,累计表彰“文明家庭”45户、“好儿媳”38人,榜样力量如春风化雨,浸润千家万户。


民事民议聚共识 民主治理有温度


“村内建设投资的方案,是村民代表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柴文安翻开厚厚的会议记录本,2024年那次村民代表大会,180多张征求意见表,98%的支持率,方案顺利通过,当年便得以实施。



北内漳村的治理秘诀,在于“真议事、真落实”。凡是涉及村庄发展、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必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审核账目,财务明细张榜公示;“调解会”“议事角”遍布全村,小事当场调,大事会上议。


“我们村干部30年如一日,坚持24小时值班响应制度。”柴文安说,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村民一个电话,干部随叫随到。一本本泛黄的值班记录,写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谁家水管冻裂、谁家老人走失、谁家婆媳拌嘴……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更令人称道的是“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五位一体的治理机制。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化解土地纠纷,法律顾问定期进村普法,红色教育基地年接待上万人次。民主不是形式,法治不是口号,而是村民可感可即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工农并举强筋骨 集体共富稳根基


乡村治理,根基在产业,活力在共富。


20世纪80年代,北内漳村创办集体企业——北内实业集团,专注汽车内外饰件研发生产,如今年产值突破2亿元,拥有4家分公司、100余项专利,3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填补国内空白3项,成为河北省首家村级汽车内饰件研发中心,带动1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我在厂里干了20年,月工资5000多,五险一金全有。”村民李师傅说,厂子不仅是饭碗,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农业同样精彩。村集体投资建成衡水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亩果品采摘园、彩色苗木基地、现代化奶牛养殖场联动发展,有机肥还田3000亩,实现绿色循环。村民可入股、可务工、可承包,年增收超万元。


产业兴旺,反哺民生。从1997年起,村集体每年春节为每人发放1200元福利,至今,逐步增加到近2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100元补贴,80岁以上增至200元;村民活动广场、影剧院、图书馆、老年幸福互助院、卫生院一应俱全。





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超600万元。钱袋子鼓了,精气神足了,参与治理的热情更高了——这是北内漳最宝贵的“治理资本”。


文化铸魂润心田 和美乡村入画来


走进北内漳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内,青少年学生肃立聆听抗战故事;村小学挂着“新中国外交官红军小学”的牌匾,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文化广场上,文艺队排练着《村规民约记心间》的快板,笑声朗朗。


“我们不光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柴文安说。村“两委”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建设与活动开展,读书会、戏曲社、秧歌队、篮球赛轮番登场,村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每逢五、逢十,是北内漳最热闹的日子——大集开市,四邻八村的乡亲们都来赶集,更来看村文艺队的演出。“村里的设备全,节目接地气,我们愿意上台,观众也爱看。”一位队员笑着说。 文化不再是“送下乡”,而是村民自己“唱主角”。




更难得的是,文化已融入日常。村内统一规划建设的100余套住宅楼和标准瓦房,既有现代功能,又保留传统风貌;“治污、修路、增绿、添彩”工程让村庄四季常绿、污水净化;家家户户门前小花园,垃圾分类成习惯,文明养犬有公约。


如今的北内漳,村务公开栏实时更新,村民议事会雷打不动,红白理事会随叫随到,集体经济有声有色,小事有人管、大事有商量,大家的日子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