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社区不仅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沿阵地。衡水市通过创新文化供给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志愿服务等融入社区生活,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国学浸润育家风 传统文化激活社区文明细胞


在衡水市桃城区路北街道沁园社区,国学课堂已成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平台。该社区创新开展“十家连心”活动,借鉴明代王阳明的“十家牌法”,组织10个家庭结成互助小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家风研讨等活动。


“以前总觉得国学离生活很远,现在才发现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家教。”49岁的国学教师王亚红深有感触。她从一名陪读妈妈成长为国学讲师,见证了传统文化对家庭关系的改善作用。如今,她的女儿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儿子也品学兼优。


社区党支部书记鲁梦玮介绍,通过建立“公共空间共营”机制,社区将办公用房改造为家风馆、国学教室等功能空间,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家风馆不仅开展经典教育,还提供儿童托管服务,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十家连心”活动负责人侯喜威表示:“这种模式投入小、见效快,一个家庭的变化能带动十个家庭,十个家庭又能影响整个社区。”目前,该模式已在衡水多个社区推广,形成了“家长学国学、孩子受熏陶、家庭更和谐”的良性循环。

 


非遗传承聚民心 文化瑰宝绽放社区舞台


走进衡水市桃城区中华大街街道衡丰社区,京剧唱腔悠扬婉转,非遗课堂热闹非凡。这个拥有3000余平方米活动空间的社区是街道办下属社区中场地最大,且有完备的各类功能室和室内活动场地,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舞台”。  


“社区京剧社刚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现在已发展到30多人。”社区党支部书记于侠介绍,京剧社采取“居民自治+专业指导”的模式,由社区提供场地,爱好京剧的居民自发组织,定期开展排练演出。在重要节庆日,京剧社的表演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


为打造“幸福”社区,衡丰社区提出“社区党建是龙头,社区服务是重点,文化活动是载体”的工作理念,在文化事业、为老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形成政府与社区联创之路,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河北省星级综合服务站、桃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除了培育本土文化团队,社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衡水市文旅协会非遗推广专业委员会的徐春平老师,连续两年来在社区开设剪纸、榫卯工艺、皮影戏等非遗课程,让居民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通过非遗进社区,我们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丰富了群众生活,实现了双赢。”徐春平说。


为确保文化活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衡丰社区建立了“问卷调研+入户走访”的双向沟通机制。“只有真正了解群众喜好,文化供给才能有的放矢。”于侠表示,社区每年开展文化需求调研,根据反馈调整活动内容,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志愿赋能惠民生 公益讲堂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在衡水市景县各个社区,“公益大讲堂”已成为志愿服务与文化供给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通过整合48支志愿服务队、6万余名志愿者资源,景县打造了覆盖8个社区、23个功能室的公益课堂网络,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过去志愿服务资源分散,现在通过大讲堂平台实现了精准对接。”景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于海旗介绍,社区提供场地,志愿者提供课程,居民按需选择,形成了“社区搭台、志愿者唱戏、居民受益”的服务闭环。目前,大讲堂已开设78门课程,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


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全龄友好”理念:针对儿童开设书法、国画等“快乐周末”兴趣班;面向成人设置公考培训、短视频制作等技能课程;为老年人量身定制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课堂。


优质师资是大讲堂持续发展的关键。景县社区居民服务中心主任戈毅回忆:“招募志愿讲师初期困难重重,缺乏有特长的‘专业志愿者’。但随着大讲堂品牌影响力扩大,很多专业人士主动报名,有一部分是从学员成长而来。”


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辉表示:“我们正在构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生态,让更多居民从文化受益者变为文化传播者,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社区。”


从国学教育到非遗传承,从志愿服务到文化惠民,衡水市的社区文化供给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当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对接,社区这个小舞台就能奏响文化惠民的宏大乐章。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为新时代基层文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