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桃城区邓庄镇张泡庄村的山楂林已是一片繁忙景象。10月16日,记者走进这片山楂林,空气中弥漫的甜香裹挟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枝头缀满的“红灯笼”随风轻颤,仿佛在向辛勤劳作的果农们诉说丰收的喜悦。



村民李焕省和几个村民正忙着采收山楂,指尖翻飞间,一颗颗浑圆的山楂便掉落在铺在地上的雨布上。“您瞧这果型多周正!”她捧起一把果实向记者展示,10余年的种植经验让她的双手如量尺般精准,“我种的品种是大金星,这个品种果肉质地细密,口感酸甜适口,每年的收获量也比较稳定。”李焕省扭着头介绍道,手上娴熟的采摘动作丝毫不受影响。



不远处,村民董井双正操作鼓风机清理果堆,伴随着机器的作业声,枯叶与杂物被气流卷起,露出堆成小山的红果。“每亩五千多斤的产量,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笑道,脚下却不停歇地将精选后的果实码放整齐。这些经过初筛的山楂,即将通过村合作社搭建的销售网络,发往山东、东北等地的加工厂。


“咱们村的山楂产业能成气候,全靠‘合作社+农户’这根红线串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张海燕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1400余亩的山楂林说道。这片土地上,“大金星”“大五棱”“棉球”三个品种错峰成熟,形成长达月余的采收期。“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帮助解决了零散种植户的技术和销售难题,还让全村的山楂产业形成了抱团发展的合力。


在山楂采摘季里,山楂林便成了“就业磁场”。每天都有近百位周边村民前来帮忙采摘,熟手工人日均收入能达到100元。这份“枝头摘金”的活计,让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红果映照的笑脸里,藏着乡村振兴最鲜活的注脚。



村里的小路边,一袋袋山楂早已码成小山,每袋都鼓胀得仿佛要撑破缝线,露出里面浑圆的山楂果实。村民们用传送带将一袋袋山楂装进货车,“老张,把南边那排麻袋往中间推推!”大家忙碌的身影和满袋红果相映成趣,一袋袋山楂在肩头传递的节奏,与远处果园里此起彼伏的采收声遥相呼应。


这红火的山楂,不仅甜了人们的舌尖,更照亮了村民们的小康路,让金秋的喜悦在希望的田野上久久回荡。在这片被“红灯笼”照亮的土地上,共同富裕的愿景正随着山楂的甜香,飘向更远的远方。


李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