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沙某社区食堂负责人李女士感到欣慰的是,用炒菜机器人代替大厨掌勺后,食客们反而觉得菜品的味道更好了。


作为长沙睦邻社区食堂的运营负责人,李女士在长沙已布局10余家社区食堂。今年,位于雨花区、开福区等主城区的多家食堂悄然引入炒菜机器人,厨师数量减少近一半,调料等原材料成本下降了30%以上。


社区食堂的核心服务对象是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不少老人几乎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在李女士看来,传统厨师团队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一直是制约社区食堂持续运营的最大难题。“用炒菜机器人替代厨师,是社区食堂稳定经营的必然选择。”


餐饮业有句老话:“厨师是餐厅的灵魂。”过去,厨师的技艺、经验与稳定性,被视作中餐品质与风味的根本保障。但如今,这一认知正在被改写。


随着厨师流动性高、人力成本攀升、连锁化复制难等问题愈发突出,加上此前西贝预制菜风波引发的消费信任危机,不少探索预制菜路径受阻的餐饮企业,将目光转向了炒菜机器人。长沙睦邻社区食堂、本土快餐品牌大米先生等多家餐饮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今年已用炒菜机器人替代部分或全部厨师岗位;公开资料也显示,小菜园、老娘舅、老乡鸡等连锁品牌在长沙的门店扩张计划中,也在招股书中提及“采购炒菜机器人以支撑标准化发展”。


一场由炒菜机器人驱动的后厨革命,正静默而迅速地展开。


睦邻社区食堂是长沙市政府推进的惠民项目,凭借高性价比收获了稳定客流。但在李女士眼中,传统厨师团队始终是运营中的“不定时炸弹”:“有次厨师前一晚跟朋友聚餐喝酒,大半夜发消息说第二天不来了,我们临时找不到人,差点耽误早高峰供餐。”


更棘手的是,社区食堂的惠民属性决定了成本有限,雇不起大型餐饮店能带队的高水平厨师。李女士过去招聘的厨师,要么学历偏低、学习能力弱,要么炒菜技术不稳定,“今天的辣椒炒肉咸了,明天的青菜又淡了”,始终摆脱不了菜品品质难把控的困境。


餐饮创业者陈先生的烦恼则更具体:他曾让一位川菜大厨研发一道长沙本地湘菜,对方没等他说完就直接拒绝,“川菜是川菜,湘菜是湘菜,混着来不伦不类”。后来陈先生才明白,大厨间的“菜系壁垒”根深蒂固,从骨子里反感跨界新品研发,但在他看来,川菜与湘菜的调味逻辑本就有共通之处。


这种“被厨师卡脖子”的痛,连锁餐饮品牌感受更深。获得多家机构投资的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创始人廖先生透露,在与李女士、陈先生等长沙多家头部餐饮品牌合作后发现,餐饮老板们的核心焦虑是“规模化扩张中的人才复制瓶颈”:“一家店能靠一位好厨师撑起来,但开100家店,不可能复制100个一模一样的大厨。”厨师培养周期长、流动性高,个人状态还直接影响菜品口味,这些都成了连锁餐饮扩张的“拦路虎”。


陈先生也曾吃过厨师团队动荡的亏。转型正餐赛道时,他希望把餐厅打造成“本土版肯德基”,实现中餐标准化。调研多家炒菜机器人企业后,他发现机器人不仅能炒,还能炖、烧、焯水、自动调味,完全能替代厨师。如今,他经营的门店里,已没有传统厨师,只有经过简单培训的炒菜机器人操作员。



炒菜机器人入驻后,餐饮品牌的后厨正在发生一系列肉眼可见的变化。


睦邻社区食堂引入某品牌智能炒菜机器人后,李女士最大的感受是“全员都能上手”:后厨厨师从2人减至1人,每家食堂每月节省近5800元的帮厨人力成本;被抽调的厨师部分转型成菜品研发员,专门负责优化适合机器人操作的菜谱。


李女士的团队还组建了一个4~5人的研发小组,核心工作是把长沙本地菜(如辣椒炒肉、农家一碗香)转化为机器人可执行的标准化参数。“现在所有门店的辣椒炒肉,吃起来都是一个味儿,不会像以前那样‘看厨师心情’。而且机器人这个AI技术能够完全复刻大厨的手法,炒出来的菜比之前的厨师炒得还好吃一些”在她看来,这种口味上的稳定性对维护老年食客的信任、保住社区食堂的口碑至关重要。


陈先生的后厨变革则更彻底:传统灶台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整齐的炒菜机器人。操作员不用懂复杂的烹饪技巧,只需把预先配好的食材(比如切好的五花肉、青椒)放进机器人指定格子,投料、调味、翻炒就全由机器自动完成。


以位于长沙雨花区150平米、开福区200平米的两家门店为例:2名操作员同时操控6~7台机器人,就能满足午晚高峰的出餐需求。而在过去,这样规模的门店后厨需要5名厨师+5名帮厨,每月人力成本高达7.5万-8万元;现在,月人力成本骤降至1.9万元左右。


“虽然每台机器人一次性采购要几万元,但对比每月省下来的人力成本,回本很快。”陈先生算了笔账,就算是370平米的大型门店(如位于岳麓区的旗舰店),也只需4名操作员管理11台机器,“人力成本直接砍半还多”。


杨先生把这种新模式总结为“1个厨工+2台机器=3个大厨+3个灶台”:普通员工培训1~2天就能操作,不仅降低了用人成本,还拉低了餐饮行业的招工门槛——对长沙这样人力成本逐年上涨的城市来说,这无疑是“及时雨”。


李女士还从财务部门拿到一组数据:调料成本也降了约30%。“长沙菜调味重,调料采购虽单价不高,但积少成多也是笔大支出。”她解释,机器人能精准投料,固体调料误差可控制在±0.5克,避免了人工手抖多放的浪费;主辅料配比也更精准,“比如炒1公斤辣椒炒肉,以前厨师可能放3两肉,下次又放5两,现在机器固定放4两,食材损耗少了,成本核算也更清晰”。


出餐效率的提升也让餐饮老板们惊喜。陈先生的数据显示,从客人扫码点餐到结账离店,全程平均只需26分钟;就算是8~10个菜的大订单,10分钟内也能全部上齐,而且都是现场现炒。陈先生透露,这直接让门店翻台率提升了30%,净利率也涨到20%~25%,“要知道,长沙普通中餐厅的净利率大多只有10%左右”。


尽管炒菜机器人优势明显,但长沙不少餐饮老板仍不愿公开提及“用机器替代厨师”。多家使用机器人的长沙餐厅老板也明确表示“不愿实名”,担心公开后影响客流。


某餐饮咨询公司总经理王先生分析,在消费者认知里,“现炒”仍等同于“大厨掌勺”:“餐饮企业一边要应对消费者对‘现炒’的执念,一边又要解决成本、标准化、厨师难招的问题,炒菜机器人成了‘折中方案’——既保留现炒的形式,又能实现稳定出品。”


多位不愿具名的连锁餐饮负责人提到,今年炒菜机器人“走红”的导火索,其实是预制菜风波。此前,不少连锁品牌(如西贝、老乡鸡)尝试用中央厨房预制菜提高效率,但随着预制菜“不新鲜”“添加剂多”的争议发酵,企业开始“谈预制菜色变”。“炒菜机器人能现场现炒,刚好避开了预制菜的舆论风险,成了过渡选择。”一位经营16家川菜特色菜门店的赵先生说。


赵先生今年也调研了十几家全国各地的炒菜机器人公司,坦言“大部分机器炒的菜能达到普通厨师水平,比如小炒黄牛肉,口感和味道都不差,但确实比不上顶尖川菜馆的大厨”。但几番纠结后,他还是没下单:“我怕客人知道菜是机器炒的,就不来了——客人来下馆子,图的就是‘锅气’和‘大厨手艺’,要是没了这个‘情怀’,客人可能觉得不值。”


陈先生的判断更实际:“人均50-80元的社区食堂、快餐品牌,用机器人没问题;但人均200元以上的高端湘菜馆,肯定不行。”他举例,长沙某知名高端湘菜馆,主打的就是“非遗湘菜技艺”,要是换成机器人炒菜,即使味道不错,消费者会觉得“花高价吃机器菜,不值当”。


王先生也认同这一观点:“高端餐饮卖的是厨师的手艺、文化体验和烟火气,而炒菜机器人本质是‘效率工具’,解决不了文化属性的问题。”在他看来,未来餐饮市场会形成“分级格局”:特色湘菜馆、高端餐厅靠厨师手艺吸引客群,社区食堂、连锁快餐则靠机器人实现标准化、低成本运营。


李女士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她使用的炒菜机器人所展现出来的稳定性和美味程度,让她对炒菜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自己都愿意天天吃,换个人炒还不一定有这么好吃呢。要是再发展几年,机器人怕是真的就要把厨师给完全替代掉了。”


炒菜机器人企业普遍认为,今年是餐饮市场的“爆发前夜”。廖先生透露,芯厨师2024年底才进入市场,但今年上半年就卖了近300台,在长沙的合作餐饮商家新增了40余家。为了更贴合餐饮企业的烹饪需求,以芯厨师为代表的炒菜机器人企业还在攻克技术难点,让炒菜机器人实现炒糖色不苦、勾芡不粘锅、炒豆腐煎鱼不碎等对传统厨师来说有一定难度的目标。目前芯厨师已经基本完成了以上目标,正在向着更稳定出品和更高人效的方向进行优化。


这场始发于后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悄改变餐饮行业的未来规则。


编辑:牟玉珍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炒菜机器人进后厨:智能革命是餐饮行业的救世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