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斜照,穿过黄金槐泛金的叶片,落在冀州区官道李镇呼家道口村的水泥路上,光影斑驳。


72岁的杨兰秋拎着小马扎,慢悠悠走到村中“初心园”边坐下。三座青铜色雕塑静立在初心园上——推独轮车的男人、送军鞋的女人、搀扶伤员的青年。几个孩子绕着雕塑奔跑,笑声在园中回荡。


“这雕的是咱村老辈人。”杨兰秋说,“抗日战争时期,全村省口粮、纳鞋底、抬担架,给八路军送物资,发生在这里的战斗,都有他们支前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期间,呼家道口村发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攻克千户营、蒋家庄会战、端掉会尚日伪炮楼”等5大战役提供了粮食、医药、衣物等物资保障,默默撑起后方补给线。


杨兰秋说话时,村党支部书记杨金雨正沿赵码公路缓步而行,手里翻着卷了边的《项目清单》,目光一寸寸扫过路面、花池、路沿石。“这段500米,面包砖铺得平不平?花池垒得直不直?都得对账。”他蹲下身,指尖抹过砖缝,“去年硬化主街9050平方米、辅路6345平方米,装灯48盏,拆塌房两处——一笔不能差,全得验。”


杨金雨转身往回走,鞋底蹭过新砖缝,像走过一段刚合上的时光。村里的变化,是从2022年开始的。


挎着菜篮路过的村民杨志灿接语:“在这之前,家门口还是土路,一下雨就积水。如今水泥路直通院门,连70岁老人都能骑三轮车赶集。”


路平了,灯也亮了。


48盏太阳能路灯沿主街排开,天一擦黑自动亮起。以前吃过饭就关门的村子,现在有了“夜生活”——广场舞、露天电影、邻里闲聊,都在灯下发生。



“以前墙上贴满小广告,现在喷了统一灰白,看着就清爽。”村民高云山边扫门前落叶边说。2023年,全村立面喷涂9560平方米,清理垃圾485方,拆除残垣断壁650平方米。“党员包街,群众评比,谁家干净谁上红榜——不用喊,微信群一发,自己就动起来了。”杨金雨自豪地说。


随后,又在春天沿路栽下180棵黄金槐,160棵紫叶李。


如今在秋风里显出本色——黄金槐叶片泛金,树干淡黄;紫叶李叶转褐红,沉静如染。负责绿化的杨文生每天早晚巡查,“成活率95%以上,没让我白浇水。”


来到初心园,指着矗立的三座雕塑,杨金雨回忆道,这雕塑造型是村民投票选出来的。


“为此,村里开过三次会,最终达成共识:要还原当年支前的真实场景。”杨金雨说。随后,村里老人们口述细节,工匠据此塑形,将推车、送鞋、救伤员的故事呈现出来。


这份红色记忆,很快融入日常治理。村里将“团结互助、勤俭持家、共建家园”写入《村规民约》,并由党员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秋收时节帮缺劳力户抢收玉米,重阳节上门慰问独居老人,红白事主动搭把手。久而久之,那段支前历史,不仅成了行动的榜样,也成了化解矛盾的“老理儿”。


村调解员高立冬常对争执双方说:“当年支前,全村一条心;如今过日子,何必伤和气?”这话往往比讲道理更管用,不少村民听了,都会沉默片刻,主动握手言和。近年来,全村无治安、无信访案件。


如今,呼家道口村的村民在老辈们“支前精神”的熏陶下,人心更齐、干劲更足,正一步一个脚印,把庄稼种好,把日子过好,把村子建美,稳稳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