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位于深州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举办秋收作物新品种田间观摩推介会,现场展示玉米、棉花、谷子、牧草等20余种作物新品种,并围绕科研成果转化展开深入交流,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省农业农村厅、省农林科学院相关专家、市农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种业公司、粮食贸易公司及加工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科研人员代表等60余人参会。
观摩现场,农科院科研人员对秋收作物新品种、新组合田间长势,品种特性与优质性状机理,针对不同区域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与解析。除新品种观摩外,科研人员还对抗旱鉴定棚、蒸渗仪等先进科研设施进行展示讲解,其严谨科学的鉴定过程与扎实的试验数据,为企业推广与大户种植提供了底气。
“我们与农科院合作的“九衡517”玉米品种因抗倒性强、品质优良,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这次观摩会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新品种、新组合,我们计划深化合作引进推广。”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研究院副总经理侯兴松说。
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农科院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形成的一批如“衡玉9186”“衡棉118”“衡谷19号”“冀饲5号”“衡油8号”“衡麦28”等节水、高产、抗逆等优质作物新品种。与会人员围绕打通科研与产业对接“最后一公里”,针对育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衔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品种卖点,形成中试熟化到品牌推广闭环,完善科企协作机制等普遍共识。现场多家企业表达出引进农科院新组合、推广优质品种的强烈意愿,希望通过强强联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冀州区流转了5万亩土地,去年我们试种了1000亩‘衡麦28’,把亩产从不足1000斤提升至1300斤,今年准备推广种植到2万亩。”会后,衡水市瑞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秋良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农科院的合作,引进更多优质品种与先进技术,全面提升种粮效益。
本次观摩会不仅是品种展示的平台,更是精准对接科研供给与产业需求、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实践。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持续推动良种创新与转化,正逐步构建起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化种业体系,为华北旱作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