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青少年气象科学素养和灾害防御能力,近日,武邑县科协与县气象局联合开展“风雨同探,科学相伴”主题活动,将气象科普课堂搬进校园。


课堂上,县气象局工作人员结合本地气候特点,用动画短片展示暴雨、雷电的形成过程,拿身边发生过的气象灾害当案例,一点点拆解知识。重点解读了红、橙、黄、蓝四级预警信号的识别方法与应对措施。工作人员讲得细致,学生们听得认真。面对学生们的提问,科普志愿者结合本地曾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逐一解答,强调早期预警信息在减少灾害损失中的关键作用,呼吁大家争做“家庭防灾小卫士”。


在互动体验环节中,科普志愿者带来的“气象盲盒”一亮相就被团团围住。同学们随机抽取印有不同天气现象的卡片,在分享自己的直观知识后,由志愿者补充讲解科学原理与避险技巧,将抽象的气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经验。现场设置的“预警信号快速识别”知识竞赛更是点燃参与热情,“暴雨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雷雨天气能在树下躲雨吗?” 老师的问题刚说完,台下同学们的手齐刷刷举起,答对的学生获赠《中小学气象灾害避险指南》与定制文具,在比拼中同学们的知识记得更牢固了。


此外,科普志愿服务队还展示了人工增雨火箭弹模型、便携式气象站等设备,详细介绍了温度传感器、雨量器、风向标等仪器的工作原理与数据采集过程。“原来天气预报要经过这么多步骤。现在我不仅能看懂预警信号,还知道遇到灾害该怎么保护自己了。”学生们在参观后深有感触。


活动现场共发放科普手册、防雷常识折页等资料50余份,有效扩展了气象科普的传播覆盖面。县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气象科普进校园是科普宣传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知识讲解+互动体验+实物展示”的方式,将专业气象知识融入教育实践,让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构建安全韧性校园培育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