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麦穗鱼!以前这里几乎钓不到,没想到今年这些土著鱼扎堆了!”9月20日,垂钓爱好者老闫在衡水市武邑县刚村北侧滏东排河西岸满脸兴奋,话语间难掩喜悦。他的这一发现,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新的垂钓乐趣,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衡水水环境改善带来的显著生态变化。

 



麦穗鱼,又名罗汉鱼,是小型淡水鱼类中的一员。它们体长不超过10厘米,寿命约3~4年。别看它们身形小巧,在生态系统中却扮演着重要角色。麦穗鱼喜欢清理水中的碎屑和残渣,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员”。而且,它们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反应极为敏感,堪称环境监测的理想“指示器”,可作为潜在的水质基准研究受试生物。

 

麦穗鱼作为本地土著鱼类的复现,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衡水市环保志愿者刘文亮感慨道:“每一条土著鱼的出现,都是对我们环保努力的肯定。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让河湖更加清澈,让土著鱼类自由畅游。”

 

事实上,国家对水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林草局等部门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确立了以重现土著鱼类为目标的主要亲民指标,为水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

 

衡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五年间,滏东排河的断面水质监测指标持续向好,河流断面水质已提升到三类,甚至二类。清澈的河水、良好的水质,为麦穗鱼等土著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它们的数量逐渐增多。

 

衡水在水生态保护上的积极作为,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更是对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高度负责。

 

土著鱼类的归来,是对衡水水环境改善的有力见证,更是对人类环保努力的褒奖。它们在衡水的河湖中畅游的身影,宛如一首首和谐的生态赞歌,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这一变化,不仅让衡水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