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华北平原重要内陆淡水湿地,素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美誉,是全球候鸟迁徙重要驿站,同时承担着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9月24日,从浙江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传来消息,衡水湖的自然教育实践案例及相关人才成果获得多方关注。



于9月22日至25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为全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高端平台。



在大会边会论坛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振杰分享衡水湖自然教育优秀案例。她介绍,依托独特湿地生态资源,衡水湖近年来构建“观鸟科普+湿地研学+生态实践”自然教育体系,年均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超200场次,覆盖人群超10万人次。论坛期间,刘振杰与国外代表同台交流,详细推介案例实践经验,并在大会展位展示衡水湖自然教育文创产品、研学课程手册等成果,让国际社会直观了解中国湿地自然教育创新模式。



在大会平行论坛“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中,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示了“自然教育赋能生态保护”新路径,通过引导公众参与植物监测、湿地修复等志愿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到目前,已带动上万名志愿者参与衡水湖植被养护、外来物种防治等工作,相关实践作为优秀案例在大会期间重点展示,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衡水湖方案”。


此外,在大会同期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本届世界生物圈大会规模最大的平行论坛)颁奖环节,衡水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工作人员张余广入选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第三批成员。据悉,“青年创新小组”旨在培养生态保护领域青年骨干,张余广长期从事衡水湖鸟类监测与生态数据研究工作,此次入选既是对其个人专业能力的肯定,也体现衡水湖在生态保护青年人才培养领域的成效。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3.65平方公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华北平原单体水面最大的淡水湖,有水域、沼泽、草甸、滩涂、林地等保持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其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气负氧离子含量达4600个/立方厘米,观测记录到鸟类336种、鱼类45种、昆虫757种、植物59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