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衡水股骨头医院的走廊,一位患者正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艰难。X光片上,股骨头坏死呈现出触目惊心的病变。这个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病症,致残率高达80%,长久以来是悬在无数患者头顶的利剑。
衡水股骨头医院,求生的渴望与医学的探索在此交汇。院长张春荣的办公室简洁而务实,办公桌抽屉里的医院专利技术证书、影像资料里患者康复对比图,无声记录着每一次突破。面对镜头,张春荣目光沉静而坚定:“医学的进步理应带来希望而非绝望。股骨头坏死并非绝境,关键在于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 候诊区里,翻阅病历的患者们来自天南海北——从西藏高原到东海渔村的口音在此交织,印证着这场对抗“不死癌症”战役的广度与深度。
她更像家人:轮椅到四十斤鸡蛋的奇迹
当话题引向一位被外院判定需立刻置换关节的三期患者时,张春荣院长的笔尖习惯性地在影像图上划过。然而,这次故事的讲述者并非院长本人。坐在访谈现场的沈阳患者卢女士,此刻主动接过了话筒,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我来的时候,”卢女士回忆道,眼中泛起泪光,“坐了快一年的轮椅,那个疼啊,自己翻身都翻不了,不拄拐根本站不住,感觉天都是灰的。”她深吸一口气,脸上渐渐焕发出光彩:“现在,经过张院长他们的治疗,我早上四点起来,一直到晚上五六点钟,跟正常人一样工作下来,一点问题没有!提一筐四十多斤鸡蛋走动,那都不算事儿!”她用力地点着头,仿佛在确认这个奇迹的真实性。
说到动情处,卢女士转向张春荣院长,泪水终于滑落脸颊:“在我心里,张春荣院长就是我的亲人!真的,她不是院长,更像是家人,陪我一路走过来的……” 这句发自肺腑的“她不是院长,更像是家人”,道出了许多患者共同的心声。张院长在一旁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目光中充满欣慰。
能保则保:一场严谨的生命计算
面对“保守治疗是否会贻误手术时机”的尖锐质疑,张春荣神情严肃:“医学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她介绍医院为此建立了科研部门,每周三深度会诊。“股骨头坏死诊疗本有国家规范。我们依据坏死程度、年龄等关键指标精准评估——能保的,一定建议患者全力一搏;确实无法逆转的,再行手术也为时不晚。”
她话锋一转,流露出医者的诤言与无奈:“当然,若患者偷偷抽烟喝酒、拒不配合,即使早期病变效果也难如人意——那我只能‘警告’:再不听话,就真得挨一刀了!”现场瞬间被理解的笑声填满。
“三联”破局:直击病灶的生命密码
谈及核心技术“李氏三联疗法”,张春荣将其精炼为从骨骼、肌肉肌腱及人体内环境三个维度协同干预。“尤其骨内注射技术,能使药物精准直达病灶核心,效力更为直接强劲。”这种系统性的治疗理念,正成为挑战“不死癌症”的新密钥。
写入教材:一个空白领域的开拓雄心
张春荣道出其宏愿——让“衡水方案”写入医学教材。“保守治疗股骨头坏死,在现行教科书与诊疗规范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她声音沉稳却蕴含力量,“要彻底攻克此病,必须建立严谨、可执行的标准体系。我毕生所求,即是将此进入大学教材,让后来者有据可依,让世界认知:股骨头坏死,保守治疗可成!”
访谈结束后,张春荣起身走向繁忙诊室的背影,叠化入患者们坚韧康复的训练群像。她的画外音如金石坠地:“医生的使命,是让标准服从生命,而非让生命屈从标准。”
上万例翔实治疗数据在此沉淀,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的患者群像,本身就是希望的坐标。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医学变革,正在这间医院里悄然重塑被“不死癌症”定义的命运轨迹——以最谦逊的学习姿态,探索着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王亚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