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衡水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获悉,我市探索推行的政府投资项目“预招标”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这项通过将招标环节前置的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资金等项目”的困境,为项目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有98个项目受益,招标金额高达49.76亿元。
长期以来,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需经历审批、资金下达、招标投标等诸多环节。传统流程中,招标必须等待资金正式到位后才能启动,这常常导致资金下达后项目仍因招标程序而无法立即开工,造成资源闲置和进度迟滞。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自2024年起率先在利用国债资金的项目中探索“预招标”改革。其核心在于打破串联流程,允许在项目成功纳入省级项目库后,即跟踪研判,并在国债资金正式下达前适时启动招标程序,力争实现资金到位即完成招标,为项目早开工抢出宝贵时间。
为确保改革有章可循,我市于2024年8月出台了专门的暂行管理办法,并率先在阜城县进行了成功实践。“县城排水防涝地下管网建设”和“水利防灾能力提升”两个项目通过“预招标”模式,较传统方式节约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间约30天,成为了改革的首批受益者和成功范例。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市于2025年进一步推动改革“扩面升级”,将“预招标”模式的应用范围从超长期国债项目,拓展到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各类政府投资领域。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推行靶向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预招标”已在全市范围内成为加速项目落地的常态化机制,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衡水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招标”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投资效能的重要举措。今后将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改革成果在更多领域落地见效。
记者手记:
高效的背后,往往始于一次主动的“脑筋转弯”。
在政府投资的传统流程中,“资金到位再招标”仿佛是条不可逾越的线,大家习惯于在这条线后排队等待。而我市的改革,本质上是对这条“线”的重新审视与大胆跨越。它并非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而是管理思维上的一次转变。
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前移,需要的是勇气和担当。它意味着相关部门要更早地介入、更精准地研判、更紧密地协作,以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资金下达时间的“不确定性”。当越来越多的项目借此实现“起步即冲刺”,积累的将是区域发展的巨大竞争优势。
这场由“脑筋转弯”引发的效率革命,其价值或许远超改革本身,其将为更多地方提供可借鉴的破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