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五公村,就不能不提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五公村是耿长锁的故里,他所践行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精神,如今正化作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指引着五公村深耕文明沃土,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日前,五公村成功摘得“全国文明村镇”这一国家级荣誉称号。


红色文化,为文明创建提供思想引领。结合红色美丽村庄项目,五公村充分发挥当地生态禀赋优势,挖掘提炼红色资源、文化内涵,从耿长锁纪念馆合作路往南至互助路,主要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纪念亭,“五公惨案”“外国元首学种地”等重要历史典故纪念牌,打造红色旅游休闲观光路。同时,建设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服务中心、红色图书馆、红色主题广场、人民公社大食堂、红色电影放映厅,并打造红色党群服务中心,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五公村成为团结凝聚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有效载体,也成为了解革命历史、激发爱国情怀的红色旅游基地。


建章立制,为文明创建提供制度保障。村“两委”班子以新建办公楼为活动阵地,不断提高村“两委”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加强村级管理,五公村重新修编和完善了所有村务制度,实现规章制度上墙、村务公开。同时,重新修编了村规民约,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土地管理、清洁卫生、道路养护、树木养护等纳入村规民约,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章管理,让村规民约成为“好用、管用、实用”的基层善治“法宝”。



榜样力量,为文明创建提供文明标杆。五公村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老师、老生产队长、老退役军人组成的“五老”队伍。村民有什么矛盾,“五老”出面说和,巧解民心“疙瘩”,一般都能解决。同时,“五老”队伍在解决厚葬薄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普遍问题上着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比如,在白事上,他们倡导“一条白毛巾、大锅菜、礼金50元”;在红事上,禁止低俗婚闹,鼓励喜事新办、简办。另外,村内还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时代好人”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其中,三个娘(亲娘、养娘、婆婆娘)的好女儿、好儿媳——李藏花的故事尤为感人,在村内广为传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养着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




文化浸润,为文明创建提供精神滋养。五公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营造传承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浓厚氛围。同时,不断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设立理论宣讲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5个功能室,使得志愿服务形式更完善,文明实践活动更具活力。依托“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五公村将政策理论融入戏曲、扭秧歌等民俗表演中,常态化开展义剪、健康科普、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种志愿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农民心里。


特色产业,为文明创建提供物质保障。五公村以红色文化为引导,与当地果蔬种植优势相结合,发展果蔬采摘休闲农业,让红色村庄焕发新活力。依托作为镇政府所在地的交通优势,开发4条商业街,开办商业门店170多家,生意兴旺,年产值2000多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19500元。现在的五公村,家家户户房屋宽敞明亮,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美景象。



入选全国文明村镇,是五公村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是新的起点。未来,五公村将继续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不断提升村庄品质,让文明新风浸润每寸土地,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