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全国文明村镇饶阳县五公镇五公村,生机勃勃又暖意流淌:阳光洒在耿长锁纪念馆的墙壁上,温室里串串葡萄果香四溢,街市摊位上时令蔬果新鲜喜人,熟悉的村民满脸笑意打着招呼……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的故乡,近年来,五公村在五公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不断用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赋能经济发展,一曲“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的文明“交响乐”,正在这片土地上奏响。
红色基因铸牢文明之魂
在五公村村口,石壁上刻写的“红色五公”十分显眼。走进村子,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纪念亭、水塔、红色图书馆一一映入眼帘。“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民居外墙上,耿长锁精神宣传标语引人注目。“红色是我们的根,文明让这棵树绽放新花。”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兵说。
在五公村,红色基因已融入乡风文明的骨髓。近年来,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的原则,村里先后建设了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服务中心、红色主题广场,打造了红色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设立理论宣讲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5个功能室,进行常态化、长效化的红色文化宣讲。村里还依托“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将政策理论融入戏曲、秧歌等民俗表演,定期开展义剪、健康科普、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让红色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如今,村庄抓建设、促发展,呈现出党员走在前、村民紧跟上的好局面。去年5月,村里启动了巷道硬化拓宽工程,计划改造提升40多条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巷道,改善村民出行条件。事是好事,可涉及部分村民切身利益,因路面拓宽,需要拆掉一部分沿街台阶,村民出现“观望”情绪。这时候,老党员王捧菊站了出来,带头拆了自家房前台阶,其他村民看在眼里,该拆的拆,该清理的杂物清理干净,工程顺利开展。目前,30多条巷道已完成改造提升,3米宽的水泥路配上两侧各1米多宽的彩砖路,甭提多整洁喜人了!
文明新风润泽村民心田
“白事一条白毛巾,饭菜都是大锅菜,乡亲礼金50元”“坚持文明婚庆,摒弃低俗婚闹”——这是五公村村规民约里的“硬杠杠”。
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不只体现在红白事上。过去,村里偶尔有邻里纠纷,如今,大家都自觉按规矩办事;以前,巷道里堆着杂物,现在,各家各户主动清扫。“村里矛盾少了、人心齐了,浪费少了、节约多了,靠的就是这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约定’。”张红兵有感而发。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五公村把村规民约作为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村情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重新修编了村规民约,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土地管理、清洁卫生、道路养护、树木养护等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规矩定下来,大家都认可,也照着做。”张红兵说,现在村民们比的不是排场,而是谁更守规矩、谁更文明。
在五公村,文明不仅有“硬杠杠”,还有“风向标”。村里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时代好人”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让身边榜样滋养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
村里凝聚“银发力量”,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生产队长、老退役军人组成的“五老”队伍,党员做示范,“五老”做先锋,他们参照村民公约建家园、做调解,其他群众看到党员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带了头,主动参与文明创建的劲头更足了。村民李彦文和其他几位村民自发组建了“义务理发小分队”,每月利用集日为村民义务理发。
村美民富唱响幸福之歌
傍晚的五公村,路灯渐次亮起,照亮了整洁的街道,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树下唠着家常。这是村庄实施“亮绿净”工程的结果——500多盏路灯和水塔上的亮化景观,将村庄夜晚照得亮堂堂的;一棵棵行道树扮美了乡村路;3名保洁员“扫”出村民幸福感;2000多米长的乡村道路让村民出行更便捷。“这都是文明创建给咱带来的好光景。”村民李永亮笑着说。
环境越来越美,产业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五公村依托作为五公镇政府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出现了“多产业蓬勃发展,日子红火有奔头”的喜人局面。他们开发了4条商业街,开办商业门店170多家,店面生意兴旺;立足当地果蔬种植,发展果蔬采摘休闲农业,目前已种植200多个葡萄大棚;标准化养殖蛋鸡,日产鸡蛋10万枚左右;发展机械配件,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就业……
宜居环境与创业致富齐头并进,吸引着不少村民返乡创业。2016年,曾在成都工作的村民耿天时返乡养殖孔雀,目前,孔雀数量已从最初的几十只发展到几百只。遇到想养殖孔雀的乡亲们,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希望可以带动更多老乡,把孔雀养殖产业做到规模化、专业化,让大家增加收入。”耿天时说。
文明创建的深耕细作,让五公村人居环境大提升、邻里情谊更深厚、产业发展更兴旺。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文明之花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