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蔓河生态越来越好,吸引了大量白鹭栖息。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近日,在石家庄市井陉县洛阳村绵蔓河畔的生态湿地,三五成群的白鹭在绵蔓河上嬉戏玩耍。


  “早年想见白鹭得凭运气,现在经常能看到成群的白鹭,环境确实越来越好了!”一位常年在绵蔓河拍摄的摄影爱好者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我就来这里,用相机记录美丽的风景。”


  绵蔓河,作为井陉县的母亲河,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井陉县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以湿地生态修复为重点,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修复生态 河流重焕新生机


  “过去这里是杂草丛生、垃圾满目的野河滩,人们躲着走。现在不一样了,绵蔓河已经成为老百姓休闲的理想场所!”当地村民张献峰笑着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湿地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井陉结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河床整治、退耕还湿、改良土壤、恢复植被等有效手段,以“绣花”功夫精心修复湿地环境,尽可能实现湿地生态功能永续发展。


  “绵蔓河湿地旅游经济带既是一条美丽耀眼的风景线,又是一条产业兴起的经济带,更是乡村振兴项目串珠成链的重要载体。”井陉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绵蔓河畔旁,一条长达26.8公里的民生健身路蜿蜒向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健身路修成后,吸引了众多健身爱好者,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跑马拉松。”井陉县居民李庆芳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游客们也可以从这里一路前行,完成特色村落的一站式旅行,从沿途景观中感受和美乡村新生态。”


  在保证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井陉县对湿地进行合理利用。该县根据湿地周边用地情况,适当架设汀步,设立慢行游线、亲水平台、驳船点等休闲地点,增加娱乐、游赏等功能,给游客提供“诗和远方”的浪漫惬意和舒适自在的旅行体验。


  依河发展 乡村再绘新图景


  顺着民生健身路向西前行,记者来到了坡头村村民李海良的鲟鱼养殖场。“好山好水养好鱼,我们这里的冷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具备养殖鲟鱼的天然优势。良好的生长环境加上优质的水源,使得鲟鱼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说话间,李海良在饲料桶里装满鱼食,“不过这鲟鱼也‘娇气’,成年鲟鱼每隔6个小时就要喂一次食,幼年鲟鱼喂食次数更多,每次喂食量更要精确控制。”


  李海良的鲟鱼养殖场有大大小小的鱼池15个,养殖的鲟鱼数量更是超过10万尾,他提着饲料桶,沿着鱼池慢慢行走,精准地投喂鱼食。喂完鱼食后,李海良又拿出手机拍摄了两条短视频发到网上。


  “随着井陉县打造绵蔓河湿地经济带,井陉渔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近几年,来井陉买鲟鱼的游客可不少,我这儿的收入也很可观。”李海良告诉记者。


  依托绵蔓河湿地资源,井陉县谋划实施了总面积达122.6平方公里的井陉绵蔓河湿地综合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辐射两侧临河的4个乡镇、34个村庄,既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带动了越来越多村民致富增收。


  井陉县坡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晓辉介绍,借着打造绵蔓河湿地综合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的契机,村子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23年,村里建成了渔、泉、旅融合项目——“鲟味坡头”,探索出了渔、泉、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让观鲟鱼、品鲟鱼成为一道风景。


  以水为媒 激活文旅新动能


  古窑、古瓷、古宅、古树,与环村的绵蔓河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在位于井陉县南横口村的陶瓷水镇,人流如织。游客不时被这里优美的风景所吸引驻足拍照,也会在了解悠久的陶瓷文化后,发出阵阵赞叹……


  漫步陶瓷水镇,目之所及处处彰显着陶瓷元素,在这些细节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井陉陶瓷文化的悠久与厚重。小镇上的井陉窑陶瓷博物馆展出了北齐、隋、唐、宋、金、元等多个朝代的井陉窑精美瓷器,供游客欣赏,还可以体验手工制作陶瓷器具。


  “依托绵蔓河湿地经济带,我们大力发展陶瓷产业,集中打造了陶瓷文化街、井陉窑博物馆、陶瓷文创、主题民宿等文旅业态,涵盖陶瓷文化传播、研学体验、井陉非遗和特色产品推广等业态,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井陉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横口村一位制作陶瓷的老师傅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守着老手艺没销路,现在游客来了,我的陶瓷摆件成了‘抢手货’!”


  “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绵蔓河是井陉县的母亲河,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和游客有权利共享每一块绿地、每一个景观,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把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产业振兴、县城建设等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民群众在自然生态和人文乡村之间享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井陉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编辑:贾扬阳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我们的河湖 | 跨越“生态佳”,迈向“生态+”——看石家庄井陉县如何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