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到织密扎牢社会救助网,从提升特殊群体福利水平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十四五”期间,衡水市紧紧围绕民生关切,扎实推进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湖城大地的民生底色更暖、幸福成色更足。


筑牢“幸福养老”根基 应对老龄化更有温度力度


面对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近年来,衡水市把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力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打造“家门口”的幸福晚年。


支持520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的居家生活更安全便捷;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达到147家,服务范围覆盖全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日间托养、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169家养老机构中,等级养老机构数量达140家,且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专业照护能力显著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全面搭建完成。全市建成13家县级公办养老机构、80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4010所农村互助幸福院(互助点),有效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政策保障方面,高龄津贴制度持续落实,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48亿元,惠及10.6万名高龄老人;建立并实施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护理补贴制度,已发放资金2160万元,惠及1.8万名老年人。此外,成功争取民政部、财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设养老床位4045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61165人次,超额完成目标。


健全“分层分类”救助 兜底保障网更精准高效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五年来,衡水市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制度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出台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对象认定办法和临时救助工作操作规程,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并推行在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创新机制,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也稳步下放至乡镇(街道),救助效率大幅提升。


救助保障水平实现稳步增长。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已分别达到721元/月和6884元/年,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8.26% 和43.66%。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将符合条件的3.24万已脱贫人口和0.8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如今,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6.7万人、特困人员2万人,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聚焦“特殊群体”关爱  福利服务提质扩面


对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衡水市民政部门的关爱更加精细精准。目前,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达到1990元/月,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标准达到1530元/月,全市共保障孤儿19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76人。保护体系日益健全,建成1个市级、10个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23名、村(居)儿童主任4898名,为孩子们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残疾人福利保障持续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为106元/月,惠及2.4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为100元/人/月,惠及4.9万人。同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顺利完成,冀州区入选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为相关群体带来了更多福音。


推动“专项服务”优化 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专项社会服务领域,婚姻登记服务提质增效,全市12家机构全部实现“全国通办”,75%以上办公场所独立设置,80%以上建有颁证厅,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冀州区、景县成功申报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其中冀州区创新推动婚姻登记机构进公园,助力“甜蜜经济”发展。殡葬改革深化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全民惠民殡葬政策覆盖50%以上的县市区,乡镇中心型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有序推进,满足群众“逝有所安”需求。


基层治理方面,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涌现出全省首届慈善楷模等先进典型,在2023年洪涝灾害灾后重建中,公益慈善力量筹集约2020万元资金支援灾区。社会组织活力迸发,总量达2312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257家,它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同心为民、情暖湖城”等志愿服务活动1523场次,受益群众34.4万人,635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189家参与特殊困难群体关爱行动。此外,“乡村著名行动”扎实推进,枣强县依托地名打造乡村振兴“三张名片”的做法获民政部向全国推广,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