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凌晨2时,固安县彭村乡彭村中街村附近的田野里,静得只能听见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2时50分,一道刺眼的车灯光束划破黑暗。村南的河北兴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芦农业公司”)厂区内,一辆京牌大型冷链运输车稳稳停在公司成品库的出库口。


成品库大门打开,记者身穿夏装踏入约200平方米的成品库,寒气瞬间穿透衣物。库内温度计显示:2℃。


仓库里,冷白色的灯光下,一箱箱分装好的净菜有序摆放:翠绿的圆白菜丝、深紫的甘蓝丝、橙黄相间的红薯金瓜混合块……每一袋净菜包装上,都清晰标注着生产日期、保质期及贮存方法。特别是一包包的山药段,外包装已被抽成真空,最大程度锁住了新鲜。


3时整,车厢内温度降到4℃。冷链车司机郭宽搓了搓手,开始装货。


记者注意到,每个分装箱上,都标注着客户名称“北京市宏状元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风机轰鸣声中,兴芦农业公司经理吕亚硕使劲提高了音量:“今天这批菜,目的地就是这家公司在北京大兴的指定仓库。”


郭宽动作麻利,一箱箱净菜被稳稳送入恒温车厢。3时45分,车厢门关闭,装车完成。郭宽驾驶着这辆移动的“保鲜库”,扎进浓浓的夜色里。



夜间,满载着“河北净菜”的货车行驶在进京路上。(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凌晨5时,当北京城在晨光中醒来时,这些净菜已悄然送达,静待中午摆上食客的餐桌。


当天上午10时,兴芦农业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脑里,又收到了来自盒马鲜生发来的新订单:有机原味水果西红柿,636份。目的地:北京顺义区李桥镇盒马鲜生大仓。


第一时间,订单指令下达到田间与车间。


兴芦农业公司厂区外,就是其自建的蔬菜大棚。这里的蔬菜采用统一标准化种植技术,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品质。记者走进大棚,眼前,通红的有机西红柿挂满藤蔓。工人们戴着棉线手套,精准地采摘,确保每一颗果实完美无损。


午后,新采摘的西红柿,已经被送进厂区净菜加工车间。


经过严格的换装和消毒,记者走进加工车间,这里的温度也很低。工作人员身穿蓝色或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口罩、手套,正在对各种蔬菜进行加工处理。车间里,除了西红柿外,还有茄子、青椒、香菜等时令蔬菜。


“这些菜都是刚刚被送过来的。我们会按照客户订单要求,把经过分拣和净化的蔬菜切成丁、片、丝、块等形状,然后再称重分装。”吕亚硕说。


操作台上,圆白菜经过清洗,被工人切成两半儿,去根后被放入机器中切丝。很快,宽0.8厘米至1厘米、长约10厘米的圆白菜丝加工完成,工人再将其分装成每袋250克的小包装。


“从带泥毛菜到开袋即烹的净菜,是十多个环节的接力。”吕亚硕指着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说:“净菜的优势有很多,省去餐饮门店繁琐的前处理,节省了人工和后厨空间。更关键的是,经过精细化加工,能直接减少约20%的餐厨垃圾,这是实实在在为城市减负。”


在兴芦农业公司的质量检测室,检测员孙彩虹将蔬菜样品放入量杯,添加农药残留速测试剂,然后观察样品被催化水解后的显色反应,判断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不一会儿,一张检测单便从仪器上缓缓打印出来。记者看到,上面显示的各项指标,均在合格范围内。这张检测单,是每批净菜出厂前,必须要有的“通行证”。


吕亚硕告诉记者,净菜保质期极短,通常只有2至3天,对时效要求近乎苛刻。“无论订单大小,我们头天接单,次日必须完成加工并发车。不管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每天风雨无阻,这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


近年来,固安依托县域精品蔬菜种植基地,加快打造中央厨房产业链,由“田间到商超”转变为“厨房到餐桌”。目前,全县已培育净菜加工企业12家,建设与蔬菜相关的中央厨房、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5个。每年,超过20万吨的固安净菜,会以订单农业的形式,通过无缝对接的供应链,直供北京的大型商超、连锁餐饮、电商平台及企事业单位食堂。


当一辆辆冷链车,每日穿梭于固安与北京之间,它们承载的已不仅是“河北净菜”,更见证着京津冀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