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高碑店5月15日消息 一颗荔枝从海南荔枝树的枝头到高碑店首衡集聚,再到北京餐桌,需要多久?答案是:不到48小时!是什么让原产地的新鲜水果端上京津冀百姓餐桌的速度如此给“荔”?5月13日清晨,记者来到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称“首衡高碑店市场”),试着寻找答案。


清晨的首衡高碑店市场,总是先整个城市一步苏醒。彼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聚集在此,穿梭在各个档口之间,不少已经整装待发,装车、卸货声不绝于耳,一箱箱货物堆成小山……随着夏日水果竞相登场,整个市场满溢着“甜蜜”的味道。

一箱箱榴莲“整装待发”(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瑶 摄)


上午不到9时,果中鲜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胜强的苹果已经发出三个挂车。“我们的苹果一年四季经营,每天都是忙忙碌碌,除了销往京津冀,还有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王胜强告诉记者,早上给承德、北京、天津等超市送货,大概这个时候,基本就能送到百姓的餐桌上了。


随着夏日时令水果陆续上新,“荔枝大王”王慧杰的档口热闹非凡。“现在的荔枝日均出货量超50吨,当天就能送到京津冀百姓的餐桌。”冷链物流、数字化供应链和京津冀“2小时交通圈”的加持,让“鲜”成为这里的核心竞争力。

王慧杰正在将荔枝卸车,供客商挑选 (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据了解,首衡高碑店市场的物流线路覆盖面广、密度高,能帮助商户迅速完成产品的全国分销。为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系统,园区积极和160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对接,确保蔬菜能够快速从产地抵达广大市民餐桌。


2015年,首衡高碑店市场正式运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产业疏解中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十年间,像王胜强、王慧杰一样陆续从北京迁入高碑店的商户有很多。他们在这里扎根安家、发展事业,和首衡一同成长,也见证着这座北方最大商贸综合体的蝶变和崛起。


“95后”蔬菜商户史经通是2019年从北京搬迁至首衡高碑店市场的,目前,他的业务规模已经从当时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二十多个品种。今年,他7岁的女儿即将入学。“孩子9月份入学,首衡市场管理人员现在已经帮我们把各种手续办好了,现在就等开学了!”史经通告诉记者。


新隆源老板刘天,是一位38岁的精壮汉子,河北人。他的摊位上摆着切好的西瓜,肉色鲜亮、汁水淋漓,吸引了记者上前。在来首衡高碑店市场前,刘天在北京新发地的西瓜生意已经做了近20年,2020年,他把生意搬到了高碑店。“除了我们自己的客户,市场会定期组织展会,帮助我们对接供货商、采购商。”刘天告诉记者,来到首衡之后的几年,他的西瓜销量差不多翻了两倍,团队规模也从五六人,增长到现在的三十多人。

工人正在运输客商已采购的货品(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十年巨变,目前的首衡高碑店市场共有8700余家经销商和企业入驻经营,经营品类多达400余种,辐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山东等13个省市自治区。2024年市场果蔬交易额1410亿元,交易量1910万吨……稳坐京津冀周边最大的“菜篮子”和“果盘子”的宝座。

首衡高碑店市场交易火热(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首衡高碑店市场的热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是农产品的“中转站”,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三地百姓的“幸福仓”。当一辆辆冷链车驶向京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菜篮子”“果盘子”的丰盈,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生态圈的蓬勃生长——而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编辑:贾扬阳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原标题:记者直击河北首衡“早高峰” 解码京津冀“菜篮子”千亿级交易背后的民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