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宝贵经验,紧密结合市情、农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布局建设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9个,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511个,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第一仗”。我市始终将此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改造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全域治理。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新治理模式,确保乡村环境干净整洁。以村庄周边、道路两侧、田间地头、河道坑塘等区域为重点,利用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污水乱排乱放、垃圾随意倾倒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及时交办,并跟踪督促整改落实,确保问题清零。截至2024年底,全市4173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的困境。
农村厕所革命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一环。我市坚持“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厕所改造。在改厕过程中,严把产品质量关和施工监管关,确保改造一座、成功一座、使用一座、效果良好一座。同时,高度重视厕所的后期管护工作,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探索健全了设备维修、粪污清掏、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公共厕所管护以及运行监管等“五项机制”,确保改厕成果能够长期惠及于民,切实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满意度。2024年,全市高质量完成了6611座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并新建了216座标准化公共厕所,恢复重建了7座粪污处理站,农村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水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污水治理模式,2024年成功完成了242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有效减少了水体污染,保护了乡村水生态环境。
此外,全市还大力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作,2024年完成村庄绿化面积达868.6亩;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和精品庭院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家园美化行动中来,2024年共创建美丽庭院42112户、精品庭院10493户,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庭院整洁,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再提升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宜居宜业的基础支撑。我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努力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生活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乡村发展的命脉。我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2024年,全市新建和改建“四好农村路”844.8公里,一条条平坦整洁的乡村公路延伸到村庄深处,打通了农村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我市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2024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897.83公里,有效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完成了1289处农村安全饮水维养工程,并对79处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提升改造,确保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如今,行走在张家口的乡村,村庄亮化工程点亮了夜晚,标准化村卫生室守护着村民健康,农村幼儿园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学前教育,功能完善的农村综合服务站为村民提供便捷服务,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畅通了城乡物资交流,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覆盖了千家万户……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持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乡村治理效能节节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哪个托尔斯泰?”
“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读过。还有一个是阿·托尔斯泰,他是剧作家和诗人。”
这一段交谈,发生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正与友人畅谈俄罗斯文学。
“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穿透历史烟云,照亮人类精神的星空。在世界文学的闪耀群星中,俄罗斯文学以深邃细腻的哲思、恢弘厚重的艺术表现,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19世纪俄罗斯文学更无愧于文学高峰之称。
“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面对专访,谈及文学,习近平主席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这给俄罗斯公众以及世界媒体留下深刻印象。
莫斯科红场的钟声穿越时空,与中国陕北窑洞里的油灯遥相呼应。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文学中感受到一种“震动”:“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文学,是脚步与精神的共舞。
因为看到了坚强的意志。《怎么办?》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磨砺意志,过着苦行僧式生活。同样为了锻炼毅力,青年习近平“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
因为体会了诗歌的美好。“看了普希金的爱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来我还去过敖德萨,看那里留下的一些诗人痕迹。”
因为见证了文学的深刻。“我也很喜欢肖洛霍夫,他的《静静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和人性的反映,确实非常深刻。”
“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从更宏阔的时空维度看,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文学的结缘,正是文明互鉴理念在文学领域的生动实践。
文学的力量,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尤为彰显。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2013年,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国事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名言。
涅瓦大街确实是笔直的,从头到尾坦荡如砥。可人类和平发展的大道上,需要蹚过泥泞、渡过沼泽,在丛林中披荆斩棘——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
这一份情感的共振、精神的共情、文化的共鸣,将在习近平主席再次踏上莫斯科的重要时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化作廓清历史迷雾、捍卫世界和平的共识与行动。
当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了若指掌地遍数俄罗斯文学巨匠,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当俄罗斯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来华唱响经典……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文明交流,正在新时代续写新对话。
这种对话,是一位大国领袖的文学情缘,更是两个国家在人类精神高原上的深情相拥,在加强人文交流、树立新型国家间关系典范上的携手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贾扬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原标题:当外交遇上书香·“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