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一个平凡的工作日,在枣强县中医医院脑病科却上演了两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凭借快速响应的绿色通道、精湛专业的医疗技术和充满温度的全程照护,在一天内成功为两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效果显著。
争分夺秒,团队协作铸就“溶栓速度”
时间就是大脑!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每延迟一分钟开通血管,就意味着数以万计的脑细胞死亡,枣强县中医医院脑病科深谙此理,建立了高效运转的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
据介绍,当日11时29分,患者刘某因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无力3.5小时被家属迅速送至枣强县中医医院。门诊医生快速识别其症状,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急查头颅MRI+DWI明确“脑干高信号”责任病灶。住院部团队提前接到预警,在患者到达病区前5分钟内已做好所有溶栓前准备工作。主管医生高效完成评估,护士迅速采血送检。在确认无禁忌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11时58分开始溶栓(DNT38分钟)。
当日16时01分,又有一名70岁女性患者患者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小时”紧急入院。绿色通道即刻启动,团队紧密协作,迅速完成问诊、查体、必要的影像学(头颅CT)及血液学检查(血常规、凝血、血糖、电解质、肾功能等),排除禁忌症。从患者踏入医院大门到溶栓药物注入体内,整个流程仅耗时37分钟(DNT 37分钟)。于16时38分顺利开始替奈普酶溶栓治疗。
精准施治,溶栓技术彰显“治疗效果”
两位患者从达到医院到确诊再到治疗,均在宝贵的溶栓时间窗内(4.5小时内)获得救治,这充分展现了枣强县中医医院医疗团队的专业技能、对适应症的精准把握以及医院内部的快速响应机制,为患者的后续康复赢得了宝贵机会。
患者刘某溶栓后效果立竿见影,溶栓结束仅十余分钟(约12时15分),其右上肢可抬举过肩,右下肢抬举能坚持15秒不掉落,言语清晰度明显提高;溶栓后NIHSS评分由6分降至2分。令人欣喜的是,在次日(8月5日)查房时,刘某的日常生活能力已基本恢复至病前水平。
70岁女性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稳定在3分,过程顺利,无出血等并发症。
全程守护,细致关怀传递“医者温度”
溶栓治疗的成功,不仅在于速度和技术,更在于全程的严密监护和人文关怀。
两例患者在溶栓全程,均有医生和护士在床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严格遵循监护规范,每15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及生命体征,确保治疗安全。在紧急救治的同时,团队始终与患者家属保持清晰、及时的沟通,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风险,获得充分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结束后,医护人员并未松懈,主管医生与管床护士坚持每15分钟查房一次,密切观察病情演变,防止症状反复,确保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一日之内,两例成功溶栓,两个家庭的希望被重新点亮。这不仅是枣强县中医医院脑病科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上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更是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绿色通道优化、多学科高效协作以及“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37分钟、38分钟的DNT时间,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分钟金标准,跑赢了时间,守护了患者的生命。
枣强县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脑病科团队将继续以精湛的技术、迅捷的响应和温暖的关怀,为守护县域百姓的脑血管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通讯员:信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