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前铺村,一幅清新宜人的乡村景象扑面而来:水泥道路平坦宽阔,白墙红顶的房屋错落有致。抬眼望去,街口崭新的宣传栏内,一幅幅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移风易俗宣传海报格外夺目,似在无声诉说着这座“全国文明村镇”对文明建设的坚守与追求。
“以前我们村办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风气特别严重,村民负担重,面子上也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国范感慨颇深,直言,“要想转村风,还需要制度的约束与引导。”
为革除农村红白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陋习,前铺村在该镇率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购置了桌、凳、大锅等用品,并召开村民代表会,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共同制定合乎村情的村规民约。经过充分讨论,将婚丧嫁娶的流程、标准详细纳入其中,明确规定彩礼数额上限、宴请规模等,从根源上遏制大操大办之风。村“两委”还将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上墙张贴,将村规民约印刷成册发放到家家户户,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以前,大家讲排场,份子钱让人吃不消。现在红白理事会提倡新办简办,流程清晰,矛盾少了,钱也省了。”对于这样的变化,村民们坦言乐见其成。
前铺村还巧妙借助文化阵地,将文明理念深植村民心中。近年来,该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宣传主阵地,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讲座,邀请志愿者们结合身边案例,向村民普及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农闲时节组织文艺演出,在小品、相声中巧妙融入移风易俗相关情节,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演绎高价彩礼、婚丧旧俗的弊端,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自然而然接受移风易俗观念。打造家风家训大道,用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和一个个感人的家风故事感染村民,增强大家文化自信的同时,传承优良家风,摒弃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转变的可不止是大家的观念,更是行动。”张国范介绍,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文明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先进典型,树立了一批群众身边的道德榜样,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如今在我们前铺,大家不攀比吃穿,比的是谁家更和睦,谁家更孝顺。”张国范说,截至目前,该村已先后挖掘培育各级、各类典型137例,有效激活了乡村文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