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大米千里产,今朝水稻村边生。11月23日,在冀州区“衡水湖水稻种植综合体”项目种植基地,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隆声,稻田里留下了一排排整齐的收获印记,田边一车车的“临时粮仓”收满稻谷。
“今年这3000亩水稻长势不错,预计平均亩产可达750公斤,平均每亩收益500至600元。”天津顺鑫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文江在田间忙碌着,一边指挥机器收割一边介绍,田间的水稻品种涉及津育粳22、津原89、香糯18、香糯19等十余个品种,具有抗倒伏、抗盐碱的优良特性。
据了解,由于紧邻有着“千顷洼”之称的衡水湖,冀州区冀州镇臧家冢村曾经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却是稻香蟹肥。这是衡水市首个大规模“蟹稻共生”试验种植模式的成功实践地,采用了“水稻种植+稻田蟹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汇聚了来自天津、涿州的三家合作伙伴,分别负责种植操作与管理、提供种苗蟹苗技术支持与文旅项目的规划运营,还得到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及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使得3000亩盐碱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了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