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中学的校友群体中,有这样一位青年榜样,他带着衡中淬炼的钢铁意志,怀揣太行山赋予的坚韧筋骨,更携着岁月沉淀的家国情怀,用七载春秋在西藏那曲的苍茫天地间,以志愿者的身份书写了一份厚重的高原答卷。他,就是衡水中学2015届校友李廷辉。
衡中沃土:淬炼精神 播撒理想种子
2012至2015年,在河北衡水中学就读的美好的时光,是李廷辉精神品格的“锻造期”。这片孕育理想与担当的沃土,在心底悄悄埋下一颗“服务家国”的种子。
大学期间,他以校友身份重返这片精神故园,作为亲历者与传承者,主持了衡水中学第五届、第六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其中,第五届大会在他的推动下,首次从校内活动升级为区域性盛会,吸引了众多兄弟学校代表千里奔赴“取经”,那时候,李廷辉便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组织魄力与视野。
2017年,一场援藏故事分享会入耳入心,仿佛一颗石子骤然投入心湖,在李廷辉的精神世界漾开层层涟漪。此前在衡中常被提及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箴言,在他心中有了清晰的坐标——那片遥远而神圣的雪域高原,正成为他心之所向的方向。
雪域扎根:以衡中底色 书写高原答卷
2019年,那颗在衡中沃土里悄然萌发的援藏种子,历经大学岁月的浇灌,终于破土而出。大学毕业后,李廷辉带着衡中赋予的精神底色,在雪域高原开启了扎根之旅。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基层组织建设部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李廷辉主要负责共青团学校战线、全区团组织标准化建设、西藏自治区学生联合会等多项工作。面对高原缺氧、住宿简陋、工作压力陡增等挑战,他以“追求卓越”的衡中气质迎难而上,推动“智慧团建”数据领跑全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用实绩诠释着“永不言弃”的校训。
2021年,志愿服务期满后,李廷辉主动放弃拉萨的优越条件,申请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那曲市色尼区古露镇。在那里,他以“吃苦耐劳”的衡中精神适应艰苦环境,将“勇于探索、善于学习”的特质融入牧区生活:学打酥油、用藏语教孩子识字,把多年积累的活动策划经验用于那曲赛马节;深入发掘当地传统技艺,活化乡土文化,在高原牧区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高原守望:七载坚守 青春之花绽放
七载雪域行,李廷辉从初抵高原的志愿者,成长为深扎牧区的守望者,在风霜与坚守中兑现着对这片土地的承诺,让青春之花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持久绽放。
2024年,李廷辉在西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将根真正扎进了这片他深爱的雪域。“一生坚守雪域高原”这句朴实的誓言,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七载光阴里与高原共生的深情告白。他的家,成了连接汉藏情谊的小小驿站:藏式的炉火旺旺地烧着,妻子泡的酥油茶香气袅袅,墙上挂着的衡中老照片,无声诉说着他从燕赵大地到雪域高原的精神传承。
2025年初,日喀则市定日县突发地震,震区风雪交加,道路多处中断。接到消息后,李廷辉当即放下手头工作,驾驶着越野车冲向震区。14小时的车程,他穿越暴雪封山的险段,绕过坍塌的路基,双手冻得几乎握不住方向盘,却始终盯着前方——那是受灾群众等待救援的方向。抵达后,他立刻协调后方募集的600万元物资有序分发,帐篷、棉被等物资在寒夜中迅速搭建起温暖的屏障。
七载光阴流转,那个从乡村走出的懵懂少年,经过衡中熔炉的淬炼,早已蜕变为鬓角染上风霜的高原脊梁。李廷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公务员二等功”“那曲市优秀公务员”等荣誉,事迹被中国日报、新华社、西藏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李廷辉告诉记者,对于他而言,最珍贵的“勋章”,是牧区孩子们见到他时清脆的“李老师”,是藏族老乡递来的那碗温热的青稞酒,是与同事风雪中并肩前行时,彼此眼中映照的坚定。
“回望来路,衡中给予我的,远不止那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尚德路上晨读的琅琅书声,揽月楼前‘胸怀家国天下’的誓言,还有那些与同学并肩冲刺的日夜,早已刻进了我的骨髓。”李廷辉表示,正是这份融入血脉的自律、担当与家国情怀,支撑着他在缺氧的高原上挺直腰杆,在艰苦的基层里扎下深根。
李廷辉的高原答卷,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如格桑花般,在雪域的风里年复一年地绽放,平凡而坚韧,热烈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