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中伏,烈日炎炎。枣强县王常乡西江官村,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一望无际,青翠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低语着这片土地上不曾远去的英雄故事。远处,洁白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缓缓转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村中道路干净整洁,瓦房错落,炊烟袅袅。


沿着村口的水泥路,穿过成片的玉米地,一眼便看到了位于西江官村北的烈士纪念碑。碑身巍然,正面镌刻着“赵义京、陈耀元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大字;背面记载着赵义京、陈耀元个人履历,以及介绍他们在“八卅突围”中带领战士英勇战斗的事迹。



“纪念碑由主体、广场和甬路、绿化三部分组成。”西江官村党支部书记孙彦军介绍,纪念碑的碑体高8.3米,寓意8月30日,代表烈士牺牲的日期;广场前方的甬路总长19.43米,寓意1943年,代表烈士牺牲的年代;纪念碑和广场周围栽植的32棵塔松,象征32位烈士。


“这里是英烈长眠之地,也是全村人的精神根脉。”孙彦军说。


1943年夏天,战火正炽。冀南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八路军主力部队战略转移至太行山区,时任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的赵义京与副司令员陈耀元,却选择留下,带领少数部队坚持敌后斗争。日军频繁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孙彦军说:“我爷爷曾亲历日寇抢粮,面颊被子弹打穿,虽侥幸生还,却留下了终身的伤疤。那时候,活下来都难,更别说安稳过日子了。”


8月上旬,敌人开始对我五分区进行合围扫荡。8月27日,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召开约200人的全区各县武装科长、县大队长和教导员会议。虽然参会人员高度警觉,两度转移,但还是被敌探知。8月29日夜,2000余人的日伪军合围而来,妄图一举吃掉我五分区的领导核心。


8月30日拂晓,大批日伪军与我军警卫部队交火。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赵、陈两位司令员沉着镇定,指挥战斗,在消灭了日伪军一个中队后,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后发现部分同志未突围成功,赵、陈两位司令员带领警卫员果断杀回,营救被困同志。再次突围时,赵义京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33岁的副司令员陈耀元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日军撤离后,村民自发把赵义京、陈耀元两位司令安葬在牺牲的那片“洼子地”,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干部、战士也都安葬入土。当时,村民们将这块“洼子地”更名为“司令坟地”。1950年10月,赵义京司令员遗体被迁去位于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陈耀元遗体因无法辨认尚未迁出。


为了纪念赵、陈二位司令员的牺牲,经上级批准,当时的枣北县改名为“赵陈县”,直到1945年10月合并为枣强县。


时间流转,西江官村从未忘记。


1967年,村党支部原书记孙海长带领村民用土砖垒起第一座“赵陈司令碑”,村民自发刻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那是他们对英雄最朴素的理解。 


1984年,共青团枣强县委重修纪念碑;2019年,县政府复建纪念碑,扩建纪念广场,村“两委”还将村委会旁的两间平房改造成赵陈烈士纪念馆,陈列老照片、战斗地图与村民口述史料,向公众免费开放。


“每年来自周边县市过来瞻仰英烈的达数万人,听了英烈们的事迹之后,都被先辈们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所鼓舞。”孙彦军说。


走进赵陈烈士纪念馆,一股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周陈列着泛黄的照片、珍贵的史料和简朴的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令人肃然起敬。




“小麦丰收了,玉米也长高了,村里干净了,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们忘不了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孙彦军站在村口,望着绿浪翻滚的田野,不禁感叹: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一定会铭记历史,传承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接续奋斗,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